比翼齐飞 鲁南出圈︱推动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的临沂担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松
编者按:地处苏鲁豫皖交界,沂蒙山、微山湖环拥。2020年面世的鲁南经济圈,相对来说人口多、底子薄、产业基础弱。鲁南该如何破圈而出?恰似一道轴线,鲁南高铁飞驰而过的气浪,徐徐展开一幅成立5年来这里以凤凰涅槃之势突破发展桎梏的动人画卷。即日起,齐鲁晚报鲁南融媒中心推出《鲁南出圈》专题报道,在飞驰而过的气浪里追寻答案。
有别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分别围绕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在地理位置上形成天然向心力,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由东往西依次排列的鲁南经济圈,特别强调“一体化”。
近年来,临沂作为鲁南经济圈的重要中心城市,围绕省委“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当引领、作示范”目标定位,在区域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多维度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攥指成拳,区域协同深化拓展
2020年7月22日下午,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部署会暨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鲁南经济圈“满月”后的这场大会上,临沂作为首个轮值市,表态要“干在先、走在前”,努力推动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鲁南四市自古山水一脉,如何打破区划限制成为携手共进的“一家人”?
临沂市牵头编制《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鲁南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四市“轮值 联席会议”机制,举办进博会鲁南专场等活动。
资料图。
在上述“四梁八柱”合作框架下,鲁南区块链联盟、科创联盟相继成立,推动着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开展跨市协作。
全省层面的三个经济圈并非独立发展。临沂市抢抓革命老区对口合作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建设了济临经济协作区,积极承接济南产业外溢,全力打造对口合作样板,推动鲁南经济圈与省会经济圈协同联动发展。
水陆空立体推进,空间距离被拉近
四市一字排列的鲁南,由东往西总长近380公里。唯有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式升级,才能拉近空间上的距离。
2021年12月26日,山东段实现全线贯通的鲁南高铁,为四市铺就了一条携手共进的大动脉。还要再快!曾经饱受“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困扰的临沂,深知交通的重要性。
资料图。
2024年,潍宿高铁临沂段开工建设,董家口至瓦日铁路联络线加速推进,临沂铁路总里程达693.3公里。此外,启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主体工程已完工,临沭、费县通用机场主体竣工,形成“民航 通用”双枢纽布局。
在更具便利性的公路网络建设上,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岚罗高速、新台高速等建成通车,日兰高速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
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京杭大运河,曾经以微山湖为轴,用无数条支流惠泽鲁南。如今,临沂市的内河航运也规划有序。绣针河通航工程、陶沟河通航工程正在加快实施,临沂内河向连通京杭运河、长江流域、东部沿海迈进,将进一步完善鲁南经济圈“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体系。
把握关键,产业协同发展
就像鲁南高铁站房设计“一站一景、一站一故事、一站一名片”体现沿途特色,鲁南四市产业基础各有千秋。
为促进鲁南经济圈要素资源互动耦合,全面提升鲁南经济圈发展能级,临沂成立鲁南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于2024年启动临沂科技大市场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科创平台65个。全社会研发投入146.6亿元,增长13.1%。突出沂河新区引领带动,构建新型区域发展格局,吸引格力电器、甘李药业、沃尔沃建机等企业入驻。
资料图。
在强势崛起的战新产业领域,光伏、新能源商用车等产业破题起势,欧达光伏、力诚光伏等项目投产,魏桥新能源商用车、国华金泰光伏新材料加速建设。2024年,临沂市战新产业产值达1800亿元,高新区磁电产业获省级战新产业集群发展督查激励。
文旅产业融合协同是区域发展的应有之义。围绕“品牌共建、市场共拓、客源共享”,在临沂举办的鲁南经济圈四市文化旅游合作联盟大会,发布了《文化旅游合作联盟章程》,着力打造鲁南一体化文旅融合示范区。2022年8月,“亲情沂蒙 红色临沂”文化旅游推介会分别在济宁、菏泽、枣庄三市举行,有力推动鲁南四市客源互换和市场互动,提升了区域旅游品牌影响力。
临沂先后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战略叠加释放的政策红利,无疑为鲁南经济圈打开了更宽广的开放之门。
通过物流升级、产业多元化和区域协同,临沂在鲁南经济圈中从“商贸单核”向“综合枢纽”转变。推动着区域优势产业融合错位发展,在教育、医疗、环保、养老、文旅等重点民生领域合作,与兄弟城市携手推进产业同兴、设施同网、开放同步、服务同享,加快探索具有鲁南特色的融合发展新路,合力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