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变脸”的特朗普身段再次示弱
凌晨,"变脸"的特朗普身段再次示弱
当底特律的汽车流水线还在消化25%关税冲击时,华盛顿突然传来消息:白宫要给车企"松绑"了。距离密歇根州集会还剩12小时,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签署的行政令,让原本剑拔弩张的贸易战出现戏剧性转折。
关税政策的"弹簧手"
去年2月宣布的汽车关税大棒,曾让全球车企如坐针毡。按照原计划,5月3日生效的零部件关税,可能让每辆美国产汽车成本飙升5000美元。但就在车企集体游说后,白宫突然宣布:已缴纳的钢铝关税可追溯退还,零部件关税最高抵扣3.75%,密歇根州的汽车城终于能喘口气。
这种180度转弯并不陌生。三月份刚宣布"永久性"关税,四月就改口考虑取消;五个月前还威胁对墨加中三国加税,现在却悄悄给盟友开绿灯。北方信托首席经济学家戏称,跟踪这些政策需要准备颈椎托——毕竟没人能预判明天白宫会抛出什么新剧本。
摇摆背后的政治算术
选择密歇根州作为百日执政庆典地,暴露了这场政策变脸的底层逻辑。这个汽车制造业占GDP 18%的摇摆州,曾在2024年大选中将特朗普送回白宫。但如今39%的支持率,让总统不得不重新拨动算盘:每退还1美元关税,可能换来汽车城流水线上的10张选票。
更精妙的是政策设计的"三段式"缓冲。首年3.75%的抵扣比例,既安抚了本土制造商,又为供应链调整争取时间;第二年降至2.5%,给车企戴上渐进式"紧箍咒";最终全面取消时,白宫期待产业回流已成定局。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远比强硬关税更易被市场消化。
信任透支的代价
底特律的机器重新轰鸣时,白宫可能低估了政策反复的次生灾害。当车企高管在董事会上展示关税退还流程图,更多人在计算政策波动带来的隐性成本——为应对随时变卦的关税,全球供应链正在建立"抗特朗普"缓冲机制。墨西哥工厂开始分散采购渠道,德国车企加速东南亚布局,这些防御性动作,正在削弱美国制造业的虹吸效应。
这种信任危机在资本市场显露无疑。虽然道指录得六连涨,但商品贸易逆差骤增至1620亿美元,暴露了关税战的真实代价。就像网友在社交媒体的吐槽:"总统先把车撞进沟里,再吹嘘自己会拖车。"当政策公信力成为消耗品,任何短期利好都难掩长期透支的危机。
百日执政的镜面折射
站在执政百日的时间节点,这场关税调整犹如多棱镜。对汽车工人来说,这是保住饭碗的及时雨;对盟国而言,则是"美国优先"的战术性撤退;而在经济学家眼中,这不过是政策套利游戏的又一个案例。当白宫宣称要"主导供应链每一步"时,全球产业链早已启动去美国化进程——特斯拉放弃汽车主赛道转向机器人,或许就是最现实的注解。
这场发生在子夜时分的政策变脸,既不是起点也不会是终点。随着总统专机降落在底特律,新的政策周期已然开启。只是当关税工具箱里的工具越用越少时,白宫还能变出什么新魔术?汽车城的灯光或许能照亮竞选舞台,但照不亮全球贸易的信任赤字。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