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 有必要装大电池吗?

最近,上汽旗下的智己品牌发布了恒星增程系统,其中一大亮点是让增程车的纯电续航超过了450km(CLTC工况,下同)。

这是什么概念呢?已经比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等纯电车的续航都要长了,而现在一般的增程车型纯电续航都为200-300km,比如热销的问界M8、理想L6等。

那么问题来了,增程车有必要堆电池容量吗?

我相信大家现在不买纯电车的原因,还是因为续航焦虑,而增程车解决了大家的问题,没电的时候加油就能跑,所以买增程车的人越来越多。

不过加油比充电贵,怎样才能减少大家的加油频率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纯电续航。如果纯电续航足够长,那么增程车就不用频繁充电,也不用频繁加油,使用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而提高纯电续航的直接方式是增加电池容量,比如智己恒星增程系统搭载了66度大电池,作为对比,问界M8增程版提供37度电池(201km),理想L6搭载36.8度电池(212km)。

同时,智己恒星增程系统还配了一个大油箱,即将要发布的智己LS6增程版油箱容量有50L,也让新车的综合续航达到了1500km。

不同于问界、理想的“小电池+大油箱”的做法,智己选择了“大电池+小油箱”,既降低了增程车的使用成本,又解决了续航焦虑问题。

看起来百利而无一害,不过为何问界、理想这两个增程老江湖却不这么干呢?

从赚钱的角度来看,很容易理解,因为电池越大,成本也越贵。比如问界M8增程车型中,同样是5座版,配置基本没差异,53.4度电池版比37度电池版贵了2万块,直观体现了两款车型的成本差异。

另外,电池变大之后,还得考虑充电效率,如果没有高压平台,那反倒是个麻烦。智己恒星增程为此搭载了800V高压平台,不过这也意味着成本又要往上涨。

所以,大电池增程车的价格估计很难压下去。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昂的成本最终会转嫁给谁?答案不言而喻。

现在增程车销量好、能赚钱,大家都想来分杯羹。目前新势力中除了蔚来都进军增程市场,传统车企中长安还在不断深耕,大众等跨国大厂也正蓄势待发。

在增程市场这么“卷”的情况下,新车定价一定不能贵,如果比别人贵几万元,那还怎么卖?估计这也是为什么问界、理想按兵不动的原因。

大电池增程车的优点不用赘述,但我们也不能盲目选购。

如果平时用作城区通勤代步,那么小电池增程车提供的200-300km纯电续航足以应对日常使用,背个油箱相当于给自己买个“保险”。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一年要自驾游一两次怎么办?就算这样也没必要买大电池版本,自驾游看的是综合续航,现在增程车的综合续航基本都在1000km以上了,完全足够自驾游使用。为了一年偶尔几次的自驾游就要多花几万元买大电池增程车,其实并不划算,这些钱光加油都能多跑个几万公里了。

不方便充电的,比如城镇地区充电桩少,家里也安不了充电桩的朋友,我们就老老实实买小电池版本当油车开。

长远来看,之后充电网络只会越来越密集,按照我国“基建狂魔”的特质,充电站比加油站还多的情况估计用不了多少时间,未来把小电池增程车当作纯电车开,估计也不会有什么续航焦虑问题。

如果有家充桩或者周边充电方便的,倒是可以考虑大电池增程车,这样才能发挥大电池的“省钱”优势,不然背着大电池天天烧油,完全没必要。

如果平时跨城通勤的话,也建议大家买大电池版本,比如住在苏州,但是在上海工作的,平均一天通勤都要200+km,这种时候大电池增程车能帮你省下不少钱。

总的来看,增程车不是电池越大越好,大家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比如充电是否方便、是不是经常跑长途等。

最后,你买增程车的话,会选择大电池版本还是小电池版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