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个圈,圈内是已知,圈外是未知
谁说科研工作者不可以是“斜杠青年”?
在合肥科学岛上,就有这么一位:实验室里,他埋头苦干,渴望造出一台梦幻般的无人机;实验室外,他“带飞”队友,打篮球、玩游戏样样出彩。
他是卫玉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安徽省博士后基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目前我的工作就是做出一台无人机,能够‘隐身’,能够悄无声息地飞行。”他这样描述自己和团队的工作,无论是低噪声无人机,还是各类多模式仿生机器人,他们都有涉及。
卫玉梁所在的智能所先进制造研究中心,如今在仿生弹跳机器人、仿生无人机、农业采摘机器人、自动识别与智能检测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曾经通过借鉴猫头鹰的静音飞行机理,设计了一款低噪声仿生旋翼,并进一步研发了一款低噪声四旋翼无人机整机系统。“经过同场PK,我们研发的这款低噪声无人机,比国际上顶尖的静音无人机飞行噪声还要低。” 卫玉梁介绍道。
对卫玉梁来说,科研很苦。最忙的时候,他早上6点多就到了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才离开。
但是,科研也是可以苦中作乐的。“当我不断地尝试实验时,终于复现出和前人一模一样的研究结果时,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无法描述的。”
“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是让我感到十分骄傲的事情。”卫玉梁说。
采访中,卫玉梁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高分高能”。
高中时的他,逃过课、在网吧包过夜,成绩却依然稳定在班级前五名;玩《英雄联盟》时的他,也是轻轻松松打上了王者段位,让几千场都在混迹低端局的室友们眼红不已;篮球场上的他,是智能机械研究所篮球协会会长,带领团队两次获得科学岛金秋杯冠军……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如今痴迷科研的卫玉梁一开始的志向是当一名辅导员。
“本科时的辅导员颠覆了我对于‘老师’的认识,原来老师也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他说道,当他问辅导员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辅导员时,得到的回复是“考研”。
奔着这样的念头,卫玉梁去兰州读了硕士,毕业后又回合肥读了博士。
今年是他来到科学岛的第七年。
随着一步步深造,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他的想法也开始了转变。
“如果知识是个圈,圈内的知识多还是圈外的知识多?”当记者提问科研动力来自何处时,他反问道,“你懂的越多,不懂的也就越多。当圆圈的半径、周长不断扩大时,科研可以突破的点是不是也在变得越来越多?”
基于这样的思考,卫玉梁一步步坚定了自己的科研路。
和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一样,卫玉梁的科研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他曾经在众目睽睽下的紧张中,完美演示设备;却也在排练后的信心满满中,当众将无人机搞了个“炸机”。
“对于我来说,会做的题不用学,不会做的学了也没用。”卫玉梁打趣道。(潘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