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转运曝光!走量不增产、进货不落地,韩企三星LG替美接单爆雷
2025年4月,中国商务部在稀土出口流向核查中发现:三星、LG等韩系企业,在自身产量几乎未变的情况下,将超八成自中国进口的稀土原料转口给美国军工承包商。一个最直白的数据是,2025年第一季度,韩国稀土进口同比飙涨137%,其中82%来自中国,但韩国本土相关产业增幅仅5%。同时期,韩国对美出口的军用零部件暴涨213%,核心部件如F-35雷达系统和M1A2坦克火控模块,其稀土原料占比高达九成。这不是巧合,这是老套路:从你这进货,到别家发货,赚的是规则的差价。
【参考源:观察者网】
熟悉这一链条的业内人都知道,“转口贸易”一直是打擦边球的标准姿势。在《战略资源出口管控条例》正式实施之前,韩国企业早就习惯从中国“正进口”,然后再“间接出口”,其中不少是在香港或新加坡进行二次包装后发往美国的“再制造产品”,只要外壳有改动、文件变个样,就能绕开最终用户申报制度。这类操作在业内叫“套中转标”——挂的是非军工标签,进的是军工流水线。
问题是,这次事情败露,卡在了稀土品类上。2024年下半年起,中国对钆、镝、铽等关键中重稀土实施强管,要求出口前提供最终用途承诺函及终端使用企业详细资料。按理说,这一层层追踪机制足以堵住出口漏洞,偏偏有人玩得更深。
圈内知情人士透露,三星在2023年底前成立了3家对外独立、对内闭环的材料中间商,名义上负责“稀土合金中转加工”,但实质上没有任何熔炼或制备产线,只做纸面贸易。这些公司拿着进货单报关,材料在韩国停留不超过48小时,就走了“中性包装”运走。数据是清白的,记录是完整的,审计过得去,唯独生产出来的“成品”压根就不在韩国本地——全进了美国西南某州一家军品代工厂。这种玩法,业内称为“白单走料”。
这条链上最精明的是谁?不是LG,也不是三星,而是他们背后的律所和清关公司。2024年韩国通过了《外向型中小企业战略支持法案》,大量从事“转口组装”的企业注册在仁川、釜山港保税区,专做“非触法型合规”结构。什么意思?合同写得天衣无缝,申报走得不留痕迹。商务部这次能盯上,是因为一名从事港口物流的审计员在记录中发现稀土吨数与卸货重量长期不匹配,引发了例行稽查,才顺藤摸瓜把这个转口链咬住。
【稀土矿】
再看美国这边的动作就更有意思。2025年3月,美国商务部与国防部联合启动《国防生产法》第301条条款,加速“友岸制造”,标配就是一句老话:“只要材料不是直接从中国来,我们都能接。”说白了,他们也心知肚明韩企是“洗货”,但只要洗得干净、交货准时、标签合规,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方盯得严了,他们就甩出“自由贸易原则”当挡箭牌,实则是默许盟友钻中国管控的空子,干的还是老本行:供应链偷渡。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转口套利”并非稀土专属,过去也发生在石墨、碳纤维、航空陶瓷等敏感原材料上。比如2019年,中国对某类高强度航空级碳纤维实行限控,当年第四季度,韩国从中国进口该产品增长72%,而其本国军工出口却翻了两番;之后追查才发现,这批碳纤维绕道进入波音供应链,被用于“无人作战系统”结构件。相似的事在钨矿出口上也发生过:产品改包装、成分调整、抹去中间企业身份信息,最后堂而皇之进了美国西部战术实验室。
此次事件,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在“稀土出口暴涨”这类表面数据,而在三层隐蔽结构:第一,韩企已形成熟练的多层通道,包括法人隔离、港口转单、合同层重包装;第二,部分港口存在“知情默许”,以免影响与日韩自由贸易协定流程;第三,韩国对最终流向缺乏刚性申报约束,事实上默认企业“出口即免责”。
这场套利的核心不是利润,而是掌控链条。一吨稀土的原料利润不到5%,但当它变成雷达组件、坦克光学系统的一个模块时,价值直接翻数十倍。谁控制稀土原料,就能影响这套军工链的根部。韩国能扮演这个角色,是因为它既能和中国做原料贸易,又能和美国接武器订单,是地缘和政治上的双保险平台。对美国而言,这是一道侧翼绕行的门。
而现在,中国对外释放的信号也够直接:只要你绕过终端审查、不如实报备、不提供最终用户信息,哪怕走的是第三方,也会被追责。这不是一次偶发执法,而是一次向整个“白单链”宣战的前哨动作。
回过头来看,所谓“出口管控”,从来不是靠喊口号立得住脚的。规则写在文件里,猫腻却藏在清关路径、法人结构和产品外壳里。这个圈子里,玩得越久的,越知道哪几个口岸不问流向,哪几家中转公司“能代过件”,哪几类申报模板是“国别模糊”的万金油。今天是稀土被咬住了,明天换个材料、换个包装,洗得干净的货还是能绕进系统里。真要堵住这个口子,靠的不是说“警惕”两个字,而是看谁下手够快,谁能咬住链条不放。
懂这行的都明白一句话:纸面合规从不等于链路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