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界面设计范式——Role角色设计
在AI产品界面设计中,“角色”不只是交互对象,更是认知结构的映射。本文提出“Role角色设计”这一范式,重新定义AI产品中的界面逻辑与用户关系,为产品经理与设计师提供一套更具系统性与可扩展性的设计思维。
角色设计让AI扮演了某种身份角色,来匹配用户的意图,进而保障与用户的互动是顺畅、符合预期的。角色设计让AI产品里隐形的体验得到优化和定义。
那么今天这部分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何为AI产品赋予一个清晰的“角色”身份。
WHAT什么是角色设计
角色构成要素是塑造一个立体、真实、令人信服的角色所必需的基础。核心需要关注角色的性格内核和外在形象,必要时需要关注角色的专业能力。以下是主要的角色构成要素:
外在形象
外在形象包括外观特征、服饰风格、肢体语言及声音特点等,旨在直观传达角色特质,增进观众或用户的第一印象与情感共鸣。
不论是虚拟人,还是数字人要符合设计的定位,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下面我们举几个平台的例子。
这个方面就要请UI发挥了,我们只需要告诉UI想要的角色定位,形象的一些关键词比如:干练、温和、成熟等等。语气这些可以通过系统提示词实现。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其在特定领域内掌握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与解决问题的专长,这些能力支撑其职业表现,实现角色功能,解决场景中的挑战,展现其价值与不可替代性。
我个人总结为三点:
符合角色的必要功能有没有。(比如车站的数字员工有没有,对话询问乘车信息的能力)
专业度高不高。(这个最为典型的就是模拟医生这个场景了,ai的能力取决与历史的经验数据,知识库的体积,前期训练喂给的内容,能不能支持后期的真实业务,尤其是专业度要求极高的医疗领域,如果能力不足,轻则不理解专业名词,重则给出错误指引。)
角色的功能,是否符合角色定义。(工作中的一个真实案例就是,在设计数字员工的时候,有一个营养师的角色,负责菜谱的编排,纵观业务流程,菜谱的采购必然也要有所体现,所以就把采购单生成的功能,也做到该角色下了,但后面为了更符合实际业务中的场景,以及市场上绝大部分客户的组织架构-中型以上机构有独立采购部门,又剥离出了一个采购师的角色。)
性格内核
性格内核是其行为、决策与情感反应的根本驱动力。包含人物核心性格特质、价值观、信仰动机和情感状态等。这些特质构成了角色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行为模式和反应。
这方面其实在智能客服和情感陪伴类产品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我之前测试过用coze搭建了一个满分女友的小流程,然后与她对话说我要跟别的女孩出去约会了,她真的会“吃醋”。
WHY为什么要做角色设计
在AI时代,角色已成为连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在这个时代,角色不再局限于文学、影视等传统媒介中的虚构形象,而是进化为集成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体,活跃于各种人机交互场景中。这些智能角色不仅拥有精心设计的背景故事、性格特点、语言风格等传统角色属性,还具备学习能力、环境感知、情绪识别及响应等高级功能。
其实就是通过角色的框架,让ai变得更可控,而且一款优秀的产品,当然更需要注意这些细节。
Where哪里需要角色设计
所有场景中都需要角色设计吗?其实不然。
高需求场景需围绕情感、专业、个性构建角色,技术实现涉及多模态交互、知识库融合、行为一致性校验
低需求场景聚焦功能、效率、准确,角色设计仅需满足基础交互逻辑
HOW角色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角色塑造的精髓在于一致性、自然性与情感化。
角色一致性:塑造角色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背景、动机与性格特质,赋予其独特性与层次感,确保其行为逻辑自始至终与角色设定相符。
角色自然性:塑造角色时需与故事情节和其他角色互动紧密,推动情节发展,使角色鲜活立体,融入适宜的历史、社会环境因素,使角色言行自然,提升故事的信服力与共鸣度。
角色情感化:塑造角色需具备真实人类的情感和动机,使其可信且有温度。角色的情感应有变化,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情绪应有起伏,这会使角色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