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李善友:马斯克们永远不会与怯懦灵魂为伍,那些人不懂胜利更不懂失败

2025年4月26日,2025年李善友开年大课暨混沌·AI创新院开学典礼仍在继续。

Day2的主题是"人类的尊严",在上午大课中,教授真诚说道:人之为人最后的尊严,是人拥有真理念。

以下是李善友教授大课的笔记内容。

讲者 |李善友

昨天,我们追问了一个问题:AI时代,人之为人不能被AI夺走的那一点点是什么?那是人之为人最后的尊严。

如果想不清楚这个问题,很可能我们会被AI合并同类项。

今天,我想追问一个更积极的问题:AI时代,人类比AI多一点点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我们强过AI、高于AI的是什么?

我想只有一样东西:只有在心流中,人的智性超越理性智商,也超越AI智能。在心流中的真理念焕发出来的时候,我们会热爱。这时候,我们可以反过来调用AI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当真理念焕发出来的时候,我们会真热爱。这时候,我们可以反过来调用AI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这正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

理念的力量

我想通过讲案例的方式,让理念的力量与大家共鸣,这个案例大家特别熟悉,是马斯克的SpaceX项目,一个伟大的案例。

在讲这个案例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马斯克的创业史,可谓英雄之旅。

1984年,马斯克13岁,第一次创业,写了一个游戏程序——Blaster,卖给了一家杂志社后,赚了500美金。

1995年,马斯克24岁,第二次创业,创立地图导航网站Zip 2,公司成立董事会后被排挤出局,赚了2200万美元。

1999年,马斯克28岁,第三次创业,创办了一家金融公司X.com,即后来的PayPal。2002年,PayPal上市后,马斯克被排挤出局,股票卖了1.65亿美元。

2002年,马斯克31岁,开启"觉醒模式",不再重复循环创业、卖公司,第四次创业,创办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公司——SpaceX,投入资金1亿美元。

2004年,马斯克33岁,投资7000万美元给特斯拉。随着投资特斯拉的资金份额越来越大,2008年,马斯克亲自下场,同时管理SpaceX和特斯拉。特斯拉资金烧干,SpaceX发射火箭连续失败,马斯克陷入至暗时刻。

2006年,马斯克35岁,创立能源公司SolarCity,这家公司后来跟特斯拉合并了。

2016年——至今,马斯克N次创业,领域涉及脑机接口、隧道交通、AI等。

在简单回顾马斯克的创业史后,我非常想追问一下他的动机。大家可以先问自己,自己的创业动机是什么?

我相信每个人是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一个是自己的心灵世界,另一个是外在的世界,或者说作为创业者的商业世界。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比商业世界小,我们就会被金钱、技术所努役、工具化。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比商业世界大,整个商业、金钱、技术、AI就会为我们所用,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和使命。

绝大多数人究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与众不同的是,马斯克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

他大学行将毕业的时候,就开始用第一性原理的方式去思考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很多人还在考虑哪个工作工资高的时候,马斯克想的却是什么事情对人类的未来影响最大。

马斯克在大学期间就列出了自己的使命清单,其中第一项就是做互联网,这个时间是在1994年,那时还不是互联网爆发的时候。

同时,他用第一性原理的方式去思考,石油这种燃料一定会消耗完,所以接下来一定会是太阳能的可持续能源,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

所以,他第二个使命是加快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换。

马斯克从小爱看科幻小说,爱看科幻小说的人,世界观都在地球之外,所以太空旅行是马斯克的第三个也是一生的终极梦想。于是,马斯克在大学期间明确了自己的三个梦想。

马斯克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总是能够把一个远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Y轴)和一个务实的商业(我们称为X轴)相结合。

换句话说,商业不是他的边界,商业是为他所用去实现他伟大的梦想和使命的载体而已。

在互联网这个使命之下,马斯克创办了两家互联网公司。在可持续能源的使命之下,他创办了特斯拉和solar city。

在跨行星物种的使命之下,他创办了SpaceX。

2010年左右马斯克又增加了一个使命,就是安全的、对人类有益的人工智能。所以他创办了new Ural link和今天的XAI,包括OpenAI。

这是一个少见的"心灵世界在先、商业世界在后"的人。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案例?人们是因为看见才会相信。

我看过的一本书里有一句特别激励我的话:上帝召唤你的地方,就是世界对你深深的渴望和你自己内心深深的喜悦相遇的地方。

世界对我深深的渴望,就是商业上的需求。我内心深深的喜悦,就是来自于理念的力量。

X轴是我们的商业,Y轴是我们的理念。

上帝召唤我们的地方,就是通过我们自己深刻的认知,把我们的理念和商业载体连接在一起。

我特别相信一句话,叫"以商载道,或者以商入道"。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比商业世界大,商业就会为我们所用,我们一起奔向星辰大海。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不大,没有这样的Y轴,没有这样的理念,那么我们就会被商业所禁锢,成为商业里的工具人。

无论你的企业做多大,无论你的钱有多少,你都还是一个不自由的状态。

所以对于马斯克而言,我相信就是这样的一个力量。

那马斯克和SpaceX的真理念到底是什么呢?

是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原因,激励马斯克做这样一种疯狂到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马斯克曾做了两次商业套现,第一次赚了2000万美元左右,第二次大概1.8亿美元左右。

到了2002年,马斯克刚刚31岁,他在想,我下一步干什么?

他用第一性原理的分析方法说:创办互联网公司这个使命清单我已经完成了。再做一家互联网公司再赚钱,已经不是我想做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剩下的,是他依然想改变人类未来的欲望。

接下来这段话,是经常让我热泪盈眶的一句话,我想这句话完全启发了我——

"就我个人而言,让人类成为跨行星的物种,是我赚钱的唯一目的,除此以外,钱对我没有任何意义。"

前几年,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全球的资本其实都遭到了一些谴责。

马斯克的大儿子后来变性成了女性。这个女儿特别憎恨资本主义,憎恨这些大富豪,认为他们掠夺了财富,让大家的日子过得不好。

这番话深深刺痛了马斯克,他于是把自己所有的房子都卖了。

所以你看,他并没有因为赚了很多钱就过奢侈的生活,他是一个另类的亿万富翁。

让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这件事,绝对不是他脑子里随便想出来的,而是有一个比他更大的力量推着他去做这件事。

然后我们要追问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让人类移民火星呢?我在地球上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移民火星呢?是不是一个富人的无聊游戏呢?

原来,地球在此之前发生过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

五次物种大灭绝,大概每隔几千万年,不到一亿年就会发生一次。时间基本是平均的。

第一次物种灭绝了85%,第三次整个地球上的物种灭绝了96%,不是生物数量灭了96%,是物种,整个种类被灭绝了96%,也就是几乎什么都没有活下来,是"整个世界归零"的感觉。

所以,地球是非常脆弱的。

所以马斯克做出了一个推理:未来五千万年,大概率会再发生一次地球物种大灭绝事件。

接着继续推理,如果下一次灭绝真的到来,请大家思考,第一个会被灭绝的物种是谁?

人类。

我们表面看起来很强盛,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技术,有取暖、有光、有电,但如果发生重大自然事件,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都会失效,一旦这些资源没了,你就会发现人类其实是最脆弱的。

举个例子,就像你住在城市里,今天突然断电了,你会发现我们完全瘫痪了。

所以,人类一定会面临一次灭绝,而这时候,就一定要有人站出来为整个人类思考:怎么办?

马斯克是搞计算机的,他说,在电脑里,一个文件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丢失、损坏,那人类通常怎么办?我们会备份——把文件复制到U盘、备份到云端或另一台电脑。

马斯克的解决方案就是:我要为"人类"这个物种做一次备份。

一个人,真的把人类捧在手心里,并且有所行动。

根据人类现有的技术,如果真的要"备份人类",只能在太阳系里找地方,因为目前没有能力飞出太阳系。

太阳系里到底是8颗行星还是9颗行星,有不同说法,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火星。其他行星有的全是火,有的是气态的,根本无法居住。

火星虽然比地球恶劣得多,但它是固态的、相对接近地球。

当然,火星的氧气、重力都和地球不一样,必须在封闭的空间中生存。但无论多难,它都是唯一有可能实现移民的选项。

所以根据第一性原理的推导,如果马斯克要为人类做一个备份,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人类移民火星。

难以想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开始把人类往地球之外去运转,并且付诸实践的那个人。

那就再继续用第一些原理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保护人类?人类有什么值得保护的?

今天我们大家一直在想寻找外星人,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我们相信一定有,但到今天一直没有找到外星人的证据,所以假如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了外星人的证据,这是一项震惊世界的信息。

但马斯克是反过来想的。

他说:如果有一天找到外星人了,这个消息会震惊世界。但比这个更震惊的是什么消息?是也许根本没有外星人。

请大家仔细想一想,其实站在更大的视角,整个宇宙里如果根本没有外星人,这个消息才是令人恐惧的,令人极度孤独的。

你知道这个宇宙有多大吗?

地球只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整个银河系里有3000亿颗恒星,整个宇宙里有3000亿个星系,相当于整个宇宙里有亿的平方那么多的恒星。

这个数是有多大呢?

相当于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对应宇宙当中的每一个太阳。

宇宙大到我们根本无法想象。

在那么大的宇宙里,如果人类文明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请问这是多么寂寞?

所以马斯克说:如果有外星人,我现在应该找到了,但我到处找也找不到。

也许人类是整个宇宙唯一的文明。如果人类是唯一的文明,他想做的事情就是保护人类的意识。

为谁保护呢?

为宇宙保护人类的意识。与其说他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不如说他站在整个宇宙的尺度上来看,偶然出现了人类文明和意识,他要替宇宙保存人类的意识。

其实我不知道他说得对还是不对,我内心深处当然希望还是应该有外星文明的。

这个可能性的确存在,这是马斯克做这件事情的一个动力或者动机。

人类文明这支微弱的意识火苗,在地球上孤独地散射着,它可能是宇宙里唯一的意识实体,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它。

这是他做这件事情的动机。

那他的榜样是谁呢?

马斯克跟贝索斯一样,从小读很多科幻小说。

我强烈建议大家让自己的孩子读一读科幻小说。为什么呢?

假如你不读科幻小说,当我们说世界的时候,我们会默认这个世界的边界是地球。

当你读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一定在地球之外,就会打破我们一个思想钢印。

当我们说世界说宇宙的时候,至少是说银河系,读科幻小说一下子就把我们的心灵世界打开了。

马斯克特别喜欢看的一部科幻小说叫《基地三部曲》,这件事情对他影响极为深刻。

《基地三部曲》的核心故事是什么呢?

就是有一个科学家,他推算出整个银河帝国的文明要衰落,于是他在银河系的边缘找了一个非常没落的行星,叫基地。

他把一些科学家和图书人,银河帝国里的文明精华,运到那儿去,为整个银河帝国保留文明和意识。

大家理解马斯克在干什么了吗?

我觉得这个人还是活在他的童年少年时期,在实现以前的梦想,为人类保持文明和意识。

很多人在科幻小说里这么写,也就是写写而已。但马斯克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够把一个远大的理想、一个目标、一个梦想,甚至一个妄想,跟务实的商业结合起来。

这就是我们这场下半场想讲的一个东西。

当我的Y轴是一个大理念,是真使命、真理念,X轴是商业载体,能够洞察用户的真需求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产品出来。

所以我们看他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是怎么出来的?

是从X轴发出来的吗?

不是,是从Y轴作为一个北极星一般的存在,生发一个又一个造出他的"第一曲线"。

第二曲线的Y轴使命是移民火星。

移民火星已经是个具象的载体了。

这个使命背后的理念是保护人类的意识,是为宇宙保护人类的意识。

请大家高度重视"意识"这个词,它的商业载体是SpaceX。他洞悉到这里边特别重要的需求就是:价格和成本。

上次我们讲过了,他对这件事情的一,是要作为一个火箭,作为一个交通工具,作为一个运输工具,运输载体。

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他做所有事情并不是从商业出发的,而是他的Y轴激励他做所有事情。

他说终有一天我们会抵达火星的那个场面,激励我们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决定。

所以,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将会告诉你:完全不是商业激励来促使我做出更大的成就,而是使命理念激励我做出更大成就的。

所以我们看到第一曲线——火箭发射,我们上一趴已经讲过了。

猎鹰九号和龙飞船是他最近的重要成就。

猎鹰九号把龙飞船送上去,替代了过去美国的航天飞机。

2021年5月22号,龙飞船第一次全功能发射,完成了给国际空间站补给的任务。

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在此前只有国家才能做到,只有中国、俄罗斯、美国三个国家能做到给太空站送货。

而2021年5月22号,一个民营企业,一个商业机构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

SpaceX也第一次实现了首次商业载人发射,把两名NASA的宇航员送到了国际空间站。

不久后,SpaceX还首次为平民完成了发射任务。

最近的一个消息是,SpaceX把滞留在太空站的两个航天员接回来了。本来是波音公司把他们送上去的,结果波音出问题了,接不回来。

两个航天员,其中一个女航天员在里边都瘦得变形了。

大家可能看过那个照片,最后是马斯克的SpaceX把他们接回来了。

第二个曲线是星链。

SpaceX的使命不是为NASA发射火箭,而是把人类送上火星,这也是马斯克的Y轴:远大的梦想。

但送人类去火星需要天文数字的投入,光是技术和运送成本就是天文数字,到了火星之后还要建设,钱从哪儿来?

NASA给的钱远远不够,所以马斯克要想办法赚钱。

2014年他注意到一个金矿:我可以为别人发射卫星,我发射卫星的成本最低,也可以为自己发。那我能不能在近地轨道发射4万颗卫星,组成一个全球互联网?

这样全世界各地的人只需要一个小设备就能联网。过去的互联网在地上,现在可以在天上。他说全球这件事的年收入是1万亿美元,如果我们拿到3%就是300亿美元。

3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相当于NASA每年的预算,然后NASA只给SpaceX一小部分。

这个金矿不是从用户需求中发现的,而是从他的使命中发现的。

于是2015年1月,他成立了一个新部门"星链",目标是在近地轨道建立卫星网络,为个人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

其实我认为马斯克工程师团队的核心能力是:降低"白痴指数"。

2015年成立部门后,一直到2018年,进展非常缓慢。

2018年马斯克暴怒,他知道这件事要成功,必须成本下降10倍,生产速度提升10倍。

于是他在一个周末飞到西雅图,把整个管理层全炒了,然后带了8个SpaceX的工程师接手。

这些工程师不懂卫星、不懂互联网,但懂马斯克的五步工作法,懂他的思维方式,负责人叫容科萨。

容科萨是马斯克的忠实粉丝,是个火箭工程师。他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质疑每一项要求,追求一体化。

比如卫星的天线和飞行计算机原本是分开的,还要加热隔板,他追问为什么不能一体化,最终做成了一体化,成本下降,性能提升。

最终他把原本复杂的设计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平板卫星,价格是普通卫星的十分之一,发射数量却是原来的两倍。他本来就能做到一箭多星,现在发的数量更大了。

这个时候马斯克又介入了。原来是一颗颗卫星依次释放,他问:"为什么不能同时释放?"

团队说会撞上,马斯克说不会撞,即使撞也慢,没关系。最后试了,果然没事,成本下降,结构简化,性能也更好了。

容科萨说:我太胆小,不敢想出这个疯狂的点子。

马斯克是拼命删除,拼命一体化。

这种思维方式最终让他们一年完成了原本三年没完成的目标。

截止2024年12月,星链卫星总数达到7236颗,占全球卫星60%。

今天马斯克在全球的个人订阅用户达到500万,预计2024年营收77亿美元,已经超过他的第一曲线。

2035年的目标是:4万颗卫星、10亿人、1000亿美元收入。

这个1000亿美元,就是马斯克为火星移民准备的预算。没有政府出这笔钱,他靠自己赚。

请大家看他的第二曲线。你会说这件事特别难对吧?但他用极其简洁的五步工作法,以白痴指数的方式解决了方法论,像开源一样展示出来,真的很惊人。

非常难以想象,一个人的力量能有这么大。

而且2024年5月,星链宣布可以用手机直连,打视频电话了。什么意思?过去我们坐游轮、在飞机上打不了电话,现在可以了。

以后我们混沌出去坐游轮时,可能就能用他的东西了,很多航空公司都已经接入了。

你说背后有多大的技术?没有,还是那个五步工作法。

2024年底,他最新一轮资产估值3500亿美元,比字节还高。马斯克占股42%,估值这么高就是因为对星链商业计划的想象。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曲线——星舰。

如果马斯克的目标只是做这些,他其实在2018年就可以停手了。因为他已经拥有猎鹰九号、龙飞船、星链、卫星和互联网,收入可观。

但马斯克的目标从来不是做一个太空企业家,而是将人类送往火星。

现有的火箭远远不够,因为火星之旅需要巨大的动力。

所以他必须开发更强大的火箭来实现人类跨行星生存的目标。

接下来马斯克开始做不赚钱的事,完全是为了未来——这就是星舰。

他的目标是让科幻小说不再只是小说。他计划开发一枚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运载火箭——星舰,运载100-200个旅客往返火星,成为地球与火星之间的交通工具。

想象一下,它将比游轮更大,飞行时间大约为30天到2个月。

猎鹰火箭的助推器可以垂直降落,但星舰如此庞大,起落架显得不必要且无意义。

于是马斯克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直接用发射塔的机械臂接住火箭呢?他质疑一切,甚至自己设计的部分。

他想,既然能用机械臂发射,为什么不能用它来回收呢?

这个想法让人震惊,但他居然成功了。

马斯克的名言是:"没有零部件,就是最好的零部件。"

他不需要传统的降落架,使用机械臂接住火箭——这就是著名的"筷子"系统。

成功率有多大呢?比0%大一点。

你认为他是企业家吗?你认为他是创业者吗?不不不,创业者怎么可能做这种事情?

他是探险家,他乐于接受风险,他认为这件事的可能性大于0而已。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试一次呢?于是他就去尝试了。

这并不是单纯一个富人的游戏,而是人类级别的事情,必然有一些先驱者先行探索。

真是太美妙、太惊人了。

马斯克做事情的方式非常特别。

他曾说,自己创办特斯拉、SpaceX和其他公司的成功可能性远远小于失败的可能性。

他并不是从创业的成功率角度去做的,而更像是一个冒险家。

彼得(他的搭档)也曾说过,马斯克对风险的理解远超世界上所有人,他对风险的认知非常独特,只要某件事的成功可能性大于零,他就会去尝试。

所有的公司都觉得他疯了。比零大一点的可能性,你怎么能这样胡闹呢?

结果他进行了实验,第一次实验爆炸了。在爆炸时,我看到很多中文网站上有些冷嘲热讽的声音,你看,你失败了。

你知道我们总是这样做的,一个人去做我们做不到的事,一旦他失败了,我们就会取笑他,这样显得自己更好。

但我看了现场的视频,尽管火箭爆炸了,所有人都在干什么?在鼓掌。

这是一次伟大的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我怎么知道成功呢?如果不经历失败,怎么能取得成功?

马斯克原本是做互联网的,我想他把互联网的思维应用到火箭上了。比如,在发射之前,他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否则就像一个政治错误。

你飞一次,炸了就炸了,炸了就重试,再炸就再重试,炸了就炸了,大家在欢呼,为唯一可能性的探索而欢呼。

最后震撼世界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我相信很多人看过这个视频,在2024年10月13号,第五次实验时,真的像用筷子一样把那个高达20层楼的火箭给接住了,展示了人类工业界与高端制造界的极限所在。

这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了。

当星舰可回收时,实际上就是人类通往火星的最后障碍,已经被解决了。突然间,我感到一阵激动——正是因为这件事做不到,才让我们有了实现的动力。

SpaceX的总裁格温表示,星舰将成为SpaceX最有商业价值的业务,甚至远超星链。

请大家想象一下,哪怕将来不去移民火星,星舰是否仍然有商业用途?

太空旅行是否就此成为现实?是否太空站不再仅仅是国家主导的科研项目?将来,太空站是否能成为旅游胜地?是否真的可以建立太空城市?

甚至不止是月球,我们可以在太空中建造巨大的城市,普通的太空站就能做到。

这意味着太空旅行将成为可能,我们能开创一个全新的行业,前所未有的行业。

如果太空旅行变为现实,也许婚礼就可以在太空城里举办了,大家一同前往。

你能感受到这种震撼吗?那些你从未想象过的东西,因为有一个人去做了,变成了可能。

接着我们再想象一下,这个火箭不仅能向上飞行,它还能横向飞行吗?如果横向飞行,那是什么概念?——意味着从纽约飞到北京只需要十分钟。

我相信,马斯克接下来可能会做的事情就是研发一种新型飞机,从纽约飞到中国,可能只需要十几分钟。

你能低估一个人改变历史的能力吗?

我再来讲讲马斯克基于第一性原理的"五步工作法"。

没有什么巧妙的办法,只有创新的认知五步法、成本白痴指数。每一次都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这样,每次都能用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为什么用这个方法?他为什么不去保留其他的方式?发射、回收才是最终的关键。

这是一种高级的降成本方式,而不是偷工减料。

所以,我们看到他采用了第三条曲线。

第三条曲线究竟是因为X轴的需求,还是因为Y轴的理念呢?你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吗?我因为一个巨大的理念去做了一件事,而这件事也特别能赚钱。

有时候,我愿意用玄学来解释这种事。

你做这种事情,实际上是在为宇宙工作。当你为宇宙工作时,你的回报远超你的预期。

当你为一个伟大的使命、一个巨大的理念去行动时,难道不就是在为宇宙工作吗?

将来,给你回报的,不是你的客户,而是宇宙。

这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宇宙会回报你,一切都会回流到你这里。

到今天为止,这件事的确没有直接的商业价值,但它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最后一步最为重要,那就是火星移民。

虽然这一步还没有开始,但我们只能畅想。

SpaceX不仅仅是一家火箭公司,更是一家移民公司。移民公司并不是移民到美国,太过局限,移民到美国,目标太小了。

马斯克的目标非常具体:在40年到100年内,送100万人移民到火星。

为什么要100万人?

因为,人类在另一个星球上,形成自给自足的最小生存规模是:100万。

100万人上去后,他们将开始建设火星,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和货币制度。

40年到100年,是一个可行的时间框架。

40年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马斯克在世时就会实现这个目标。换句话说,要在我有生之年把100万人送上火星。

这是一个时代的机遇。

每一位在场的人,都有机会成为这100万人之一。如果你愿意参与,也许你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相信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意义的一件事情。

多么有趣的事情,回到现实,这个目标如果真的实现,难度有多大呢?比起打一个法律官司,难度可要大得多,真的是极其困难。

我曾经认为这是百年一遇的事情,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家的心胸如此宽广。

后来我又觉得不对,应该说是万年一遇。因为从来没有人,甚至没有任何生物,曾经想过,甚至真正想去做这件事。

后来,我意识到,"万年一遇"也不准确,可能应该说是"亿年一遇"。

因为这是地球上有生物以来,第一次出现有生命体要离开地球。

第一次地球上的生命——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到如今的复杂生命——有人决定要离开这个星球。

你们知道,地球是我们最大的边界。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生活在地球上,这是一个巨大的默认。

一、意志

第一次有人说:"我要离开地球。"

请想象一下,这个难度有多大。

马斯克的理论是:这件事再难也没关系。特别大的事情和特别小的事情,难度差不多。差不多!

所以他的观点是,只要有两个条件,任何目标都可以实现。

第一个条件是意志,而马斯克的意志力几乎是无人能敌的。

可以说,他好像有一种精神状态,甚至有点精神疾病,我怀疑正是这种精神状态帮了他。

他对负面信息没有感知,总是充满了强大的意志力。

所以我认为,马斯克的意志力是无人能敌的。

剩下的问题就是方法。

他自己说,只要给我一个目标,我就能实现它,哪怕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做。

二、方法

那么,他的方法是什么呢?用什么指标去完成目标?该如何选择路径和方法呢?

回到这件事,登火星这样艰巨的任务,其核心是什么?它的核心方法又是什么?他的五步法就是他最终采取的方式,那么,关键的指标又是什么?

它不是技术,也不是政治或伦理,而是成本。

正是成本,他做任何事情的切入点都是成本。

你现在可能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会大力裁减政府部门以提升效率问题了。

他认为,美国政治的根本也是成本,尽管显然,他的看法可能过于简单化。政治可远没有那么简单,但在火星问题上,他认为一切都归结为成本。

你再想一想,我所说的"真正的能力"是什么意思?它是可以在任何领域应用的,并且是超越十倍改进的。

小布什总统曾经提出过一个火星计划,计划花费100亿美元将一个人送上火星,而SpaceX的目标是20万美元。

20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你家的一间厕所卖掉就能买到这张门票。这是每个人都能承担的价格。而这和移民到美国的费用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20万美元,你就可以去火星,成为历史上首个离开地球的人。

这种成本如此低,方法为何如此高效呢?

其中的核心是拆解、删除、合并。

马斯克有一个14分钟的视频,详细讲解他的思维方法。

举个例子,在燃料的问题上,他面临了三个地方:地球、轨道和火星。

他不能简单地把地球上的燃料送到火星去,因为那样效率太低了。所以他必须确保在这三个地方都有燃料供应。

最后,他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我记得这个解决方案涉及到一个化学公式,我不是很懂,但他最终成功地将这一切实现了。每艘星舰可以容纳100到200名乘客,每次飞行可以带他们往返。

火星飞行时间大约是30天。这是因为地球每年绕太阳转一圈,而火星每两年转一圈。因此,每两年,地球和火星最接近,航程大约是30天。

想象一下,这和100年前人们乘船跨越大西洋的时间差不多。

这意味着,过去的跨州旅行就像今天的跨行星旅行一样,用时差不多。30天,你就能完成一趟太空旅行。

想象一下,在这30天里,你可以像坐游轮一样度过,吃火锅,喝茅台,打游戏,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20万美元的票价实现的现实。

每艘星舰可以飞行1000次,就像公交车一样。每次飞行,返回后只需要20分钟的时间准备再次发射。

我以前曾有过一个问题,后来因为压力太大而不再问自己,但我发现这个问题可以用在马斯克身上。

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的存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我,会有什么损失?" 

我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对吧?

但是,放在马斯克身上,他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他说:"因为有了我,特斯拉让全世界提前十年开始向可持续能源转型。如果没有我,它还是会发生,但我加速了这个进程。"

但他接着又说:"如果没有我,人类的太空探索,跨行星移民根本不可能发生。" 

他淋漓尽致地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个世界有我和没有我,究竟有什么区别。请注意,他指的是世界,而不是他的家庭、公司或社区。

马斯克和贝索斯从小就看科幻小说,梦想着太空。

所以,2002年,马斯克赚了大笔钱之后,他想:我接下来干什么? 他意识到,自己赚够了钱,但创业赚钱似乎没有太大意义。

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人类太空探索。他本想做一个"秀",比如给火星做一个温室,让大家看看火星能不能拥有氧气、水分和植物,激发人类去登陆火星。

结果他去查了一下NASA的官网,想看看是否有计划登陆火星——NASA甚至没有列出任何关于火星的计划。

马斯克感到愤怒,想要自己造火箭,但他很快意识到,发射火箭的成本太高了。

于是,他决定自己做。

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打算做火箭事业,而是因为这一原因才去做的。

正如我时常强调的,我们过去说过:"永远相信创业,永远相信创新。" 

但我现在加上了一句话:"永远相信创业者,永远相信创新者。" 

我要看到的是人,因为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做到。

你有信心去打开那个思想的锁吗?他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

那马斯克为什么要做这一切呢?

这也是我们今天课程的主题——点燃内心的火焰。

先给大家看马斯克的一段话——

"有一个人,叫齐奥尔科夫斯基,

他是早期的俄国火箭科学家,

他说过一句很棒的话: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留在摇篮里。’

是时候走出去,

成为一个航向星辰的文明了,

去探索,去扩展人类意识的范围和深度。

我觉得这件事让人无比激动。真的。

它让我感到自己鲜活而有意义。

我希望,在你心底深处,

你也能有同样的感受。"

——马斯克

人生啊,不如意是十有八九。

大部分人会沉浸在不如意的事里不能自拔。

就像前几年,我们大家的日子都过得不太好:有疫情、有地缘政治、有创业投资、各种各样的影响。

相信大家都曾经面临过艰难的时刻。

很多人沉浸在这种不好的环境中,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了,觉得老天对不公平,心里充满了悲观、充满了各种情绪。

我想借此提醒大家,亲爱的同学们,尽早从这种悲观情绪中走出来,一点意义都没有。

赶紧翻篇吧,翻篇之后舍九取一,重新高扬起我的理念,找到我自己内心深处的热爱,找到那个来自本体的calling。

当这个理念燃烧起来的时候,我就可以找到切口,一步步去击穿它。

永远向上看,永远向前看。

大使命,小切口,不要沉溺在过去的悲观情绪里。

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应该被悲伤拖累,应该朝着自己真正热爱的目标前进。

我做混沌这么多年,长期和大家互动,我非常珍惜和大家之间的感情。

我昨天讲到我在Spark训练营里遇到一个非常年轻、有活力的创业者。

疫情之后,他跟我说:"教授,我已经好几个月没回办公室了,每天早上起来,我不想回去。去茶馆、去郊外、去寺庙都可以,但就是不想回办公室。"

他说:"回去办公室看到同事,想到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心情就特别糟糕。" 

听到这些话,我的内心是非常痛的。一个年轻、积极、充满激情的人,也被这个世界的重压打倒了。

我想请大家思考,如果有一天有人走进来,觉得我不理解大家的困难,觉得我离你们的生活太远,我想告诉你们,这些话可能会被误解,但没有什么比重拾激情、更重要的事了。

如果我们总是沉迷在过去的失败和遗憾中,永远都会被困在那个环境里走不出来。

重新点燃内心的火焰,重新找到创业的激情,回到当初的初心,再次出发。

今天无论发生什么,重新拾起你自己的使命,带着那个初心再出发。

那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所以我想给大家展示马斯克这个案例,看看火星移民和星际航运的使命,看看他超越现有需求的远大目标。

起初,马斯克的商业行为是基于需求出发的,但后来他发现,越是大使命,越是和需求无关,而是和理念紧密相关。

他开始为宇宙打工,为更大的使命而努力。我觉得,这就是理念的力量。

我们从小就相信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力量最大。但当你真正理解这个故事,你会发现,精神的力量远远超过物质的力量。

这个世界是看不见的,它决定了我们能够看见的。

精神的力量,找到它,把它具象化,它会指引我们,把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做出来。

今天,我请大家想想,是什么激励你走到今天?是什么力量推动你走进这个教室?

今天,日子不好过,但你为什么会掏出那么多钱来学习呢?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下来的?

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普罗米修斯,手中那把火就是那个理念。这个理念不是我想出来的,它是真实存在的,超越我的那个东西,就是这个理念。

找到这个理念有什么意义呢?

我知道创业者常常感到孤独,感到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像站在悬崖边,脚踩在边缘,不敢往下掉。

我们担心一掉下去,公司就完了,充满了恐惧,难以放松。

但是当我们拥有理念的力量时,它就是企业的灵魂。

一旦这个灵魂被唤醒,整个企业也将活过来。

我们会感觉到,"背后有一个力量",这就是"道"所在。

马斯克最近深陷美国政治的泥潭里拔不出来。

有时候我也替他着急,别搞那些烂事了,赶紧回来带着我们移民火星。

特斯拉的车在欧洲已经销售量下降了一半。

所以今天要不要讲讲马斯克的案例,我自己也在犹豫。

后来我看了一段话,看了之后,我觉得我一定要在这样的时候,讲一下马斯克案例。

这段话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10年巴黎演讲中的一个片段,演讲名字叫《竞技场上的人》。

我想把这段话读出来,既是向马斯克致敬,也是向在座每一位仍然在竞技场上的同学致敬:

"重要的不是那些批评者,不是那些指手画脚的人,不是那些指出强者如何跌倒,或指出实干家哪里可以做得更好的人。

荣誉属于那些真正站在竞技场上的人,他们的脸上沾满灰尘、汗水和鲜血,他们勇敢地奋斗,他们犯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因为没有努力是不伴随错误和缺点的,但他们确实在努力行动。他们怀有巨大的热情,投入伟大的奉献,他们为有价值的事情而献身。

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最终会取得伟大的成就;而在最坏的情况下,至少他们是勇敢地失败。

因此,他们在历史中的位置,永远不会与那些怯懦、不敢行动的灵魂为伍,那些人既不懂什么是胜利,也不懂什么是失败。"

我发现我以前讲课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教授或者讲者,总会对案例有一些高高在上的点评,讲哪里做得对,哪里做得不对,或者说他有可能失败。

因为这样讲,对于讲者本身是安全的。

否则,如果你讲的案例失败了,好像你自己也失败了一样。

我也曾经沾染上这样的恶习,但今天我变了。

我想,如果我的讲课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创新者唱赞歌。

一个创新者,他想在某一个领域创新,这样的人一定有99个缺点。

任何人都可以盯着他的99个缺点,说这个人怎么样,这样的话很安全。

但我现在改变了。

如果任何一个人,哪怕只在一个小小的面向上,为身边的人、为世界、为人类,向前突破了哪怕0.5毫米,这样的人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这样的人,值得我去为他唱赞歌。

哪怕他失败了,我也认为那是一次伟大的失败。因为他的失败也带领人们向着那个方向前进。

所以,永远相信创业者,永远相信创新者。

我们很多人已经在这条路上慢慢停下来了。

即使是像在座各位今天还能走进课堂的同学,我相信也非常不容易。

但我想,在座各位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质,才激励我的小伙伴们,激励混沌继续往前走。我们也改变了我们的slogan:

"陪伴这个时代仍有梦想的人"。

如在座各位。

昨天上午我们讲了梁文锋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站在中国,站在世界原创创新的那个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个关于认知和理念的故事。

今天上午讲马斯克和SpaceX移民火星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站在人类历史之上,站在世界之巅的理念和认知的故事。

我想,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结构:都有高高的Y轴,又有长长的X轴,能够让Y轴真正落地。

既仰望星空,同时又脚踏实地,找到一个小切口去把它击穿。

培养AI时代剩下的那一丢丢,让我们成为AI无法取代的人,我想是要在X轴上真正建立起真能力,去满足那个需求。

AI赋能,在AI时代,人类比AI多出来的那一点点是什么呢?

我认为一定是真理念、真使命,一定是人和人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互、共振与碰撞。

所以,Y轴的真实交互,乘以AI的赋能,才能涌现出真正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