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学会种点东西,就当不了都市丽人了

打工人的种植尝试是从放在工位边的那盆 " 防辐射 " 摆件多肉仙人掌开始的,之后总会忘了浇水或多浇水,于是仙人掌开始慢慢枯萎,最终垃圾桶成为它的归宿。于是,打工人收获了一个新的称号 " 植物杀手 "。
但仍然有人选择走出晒不到阳光的工位,离开充满 " 班味儿 " 的地铁,在老破小的阳台,在 CBD 水泥森林边的小院儿,在距离市中心几十公里的大棚里,为自己缔造一方小小的都市田园。

泡沫盒里的棉花苗、种植箱里的西红柿、育苗基地的花烛,这些微观田园实践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都市人对农耕文明基因的回应,是 " 在制度夹缝中创造融合城乡理想 " 的社会实验。

2020 年,互联网数据分析师阿亮一眼看中了这间老破小朝西南的四平方米小阳台。初见,他就已经开始想象,自己的仙人掌每天沐浴在阳光里的模样,那是一株已经养了 6 年的仙人掌。


阿亮在阳台进行每日的日常打理
从小,阿亮就对种果核有着极大的好奇,但是家人总会扫兴地说,没地,家里种不了。18 岁,独自在外求学后,阿亮在美国奥斯汀的出租屋窗台沿上,用一次性纸杯,开始了 " 一定要试一试 " 的实践,从柚子核到牛油果核,耐心地等待从种子到发芽的过程。" 其实,我养的很多植物都等不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但是看见它们的每一点点的变化,无论是生长还是凋零,都能让我在工作学习之外,感受到活着的感觉。"
两年前,阿亮在云南普洱的咖啡庄园里摘回了新鲜的咖啡果。回到北京之后,在快递泡沫盒里,他开启了 " 北京左家庄一号豆 " 迷你试验田的实践。半年后,他又在第二个泡沫盒试验田里种下了从新疆库尔勒摘下的棉花籽。


阿亮在北京小阳台种下新疆棉的第二年春天,棉花枝干日渐粗壮,棉花新也带着细密的绒毛。
试验田的第一个冬天尤其难熬。2024 年春节,阿亮回老家过年。整整 7 天的时间无人打理,一号试验田里最早冒头的咖啡芽集体枯萎,只剩下了三株奄奄一息。二号试验田里两株棉花苗更是叶片灰黄。当阿亮已经准备坦然接受 " 植物移民 " 的失败时,春天的来临,唤醒了咖啡和棉花的生长基因:咖啡苗蜷着皱巴巴但光亮的嫩叶,迟疑地缓慢舒展;棉花苗长出了带着绒毛的新芽,总在夜里偷偷拔高几毫米。
咖啡和棉花都不是城市里常见的观赏植物。即便在种植条件适宜的农田里,种棉花也是件需要和老天爷打配合的精细活——春播要赶在土地湿润时抢种,夏日得顶着日头整枝打顶,秋收前要提防连绵雨水耽误了棉桃生长。想在北京的室内里种两株新疆棉,挑战更会层层加码。
阿亮试验田里的棉花的花期只有短短一天,五片米白色花瓣从花苞中迅速盛开,次日花瓣聚合变色,像一把边沿粉紫色的小伞。之后,棉花花朵逐渐脱落,棉铃开始日益膨胀直到开裂,最终露出了洁白绵软的棉花。


2024 年 7 月,阿亮摘下了第一朵在北京阳台上结出的棉花,比原生新疆棉小了好几圈。他用指尖试探着摸了摸棉絮,软软的、蓬松的。" 凑近能闻到淡淡香甜的奶油味儿," 阿亮对《时尚健康》说," 朋友开玩笑说让我用种出的棉花打一副手套,其实应该连一个手指头都不够打。"
开花结果固然美好,但对阿亮来说,最宝贵的是每天眼巴巴地看着阳台,期待明天有啥不一样的心情,因为每一刻都可能有意外收获。
博物博主无穷小亮在《掌中花园》中记录了他的居家园艺栽培经验和养护秘诀:" 参与感重于形式 ",比如,把火龙果籽种在咖啡杯里长成盆栽,用酢浆草种子和海螺壳完成迷你造景……没有精致的 ins 风滤镜和专业的种植工具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小丰收,这与阿亮的泡沫盒种植理念不谋而合。

阳台上的种植试验,每一片发芽的新叶和凋落的枯叶,都成了都市人的生活备忘录。不论在何时何地的旅途中,阿亮看见那些生活中不常见的神奇植物,总会被吸引,思考五秒:能不能带上种子一起 " 北漂 " 落地。

植物的陪伴,像一把有形的时间之尺,让阿亮的每一段工作、生活的记忆更加鲜活,而那些漂泊的种子,也在用或倔强或躺平的生长轨迹撰写着北京生存指南。

惊蛰之后,经历了九个北京冬天的 " 都市农夫 " 王珏(昵称 " 有枣 ")开始在自家小菜园中准备迎接新一轮春耕日常。有枣的露天小院儿面朝东,光照条件不太理想,每天上午 10 点之后,就晒不到太阳了,但是在高层环绕的北京 CBD,能够拥有这样一片约 70 平方米的菜园,已然给有枣的城市生活提供了超级充足的想象空间。


2016 年,有枣买房的时候,一眼相中了这个朝东的小院。近 10 年的时间过去,小院里的花草树木陪伴了他们一家人的岁月枯荣。
如果说都市人的焦虑值像是手机屏幕上的电量显示,那么 " 抗焦虑 " 所需要的空间," 其实只要有一扇窗、一个窗台就行,有一道阳光能照进来的缝儿也好,或者哪怕没有阳光也可以发豆芽 "。这是有枣发起 "CBD 一米菜园 " 的初心。
" 一米菜园 " 的初始概念是把 1 米 × 1 米规格的种植箱分成九格,每格可以种植不同种类的多株植物,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丰富的作物搭配。因为有限的空间不应该成为阻碍圆梦的客观条件,如果没有 1 平方米,那么即使是 1 米 × 20 厘米的窄长空间,也可以萌发很多种子。


每年清明之后,有枣就会开始新一轮的春耕日常。今年她要在小院里尝试新的种植品类。
有枣的小院儿里最初种了绣球、矾根、玉簪等观赏类植物,还有不同品种的番茄、黄瓜、小白菜等可食口粮,现在又多了含苞待放的郁金香和耧斗菜、可以熬过冬天的藤本月季和无花果等等数十种植物。每一年有枣都会尝试种植新品。这是有枣在城市里进行田园梦的最小可行性测试。种下新的种子,能够提供新鲜感的同时,但也难以避免承担试错成本。" 一位种花非常在行的同好和我说,养花的要义在于多买。" 有枣笑着说。
小院儿里的植物,有败给过酷热、阴冷、狂风骤雨……这些 " 天灾 " 的,也有因青虫、鸟类、老鼠等 " 物种攻击 " 而备受折磨的,还有些植物迟迟没有动静,考验着有枣的耐心。这都让她收获了种植的一大乐趣——培养细致的观察力。每天上班前,尤其是在清明过后的春天,迎着爱人满满不理解的目光,有枣总是会在菜园驻足观察许久,就像是向下扎根 " 充电 " 到满格。



法国文学家卢梭曾在《植物学通信》中写道:" 不管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用博物的眼光探究大自然的奥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肤浅的娱乐,平息激情引起的骚动,用一种最值得灵魂沉思的对象来充实灵魂,给灵魂提供有益的养料。" 在小院儿耕耘多年,虽有各种劳心劳力,但对有枣来说,自然给予她的精神回馈绝对万分值得。那是持续等待之后迸发出的生命力,是如期而至的自然规律为生活带来的确定感。
植物不会说话,但会安静地展现不同的生长状态,教会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有枣认为,找到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植物,再匹配适当的管理方法,更有助于践行长期主义的种植计划,才能体会到植物赋予人的能量加持。

有枣的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玉兰树,采访的当天,每个枝头都布满包裹着褐色细密茸毛的花苞。到了每年 3 月下旬她的生日之时,纯白色花朵会在一夜之间绽放开来,阳光慷慨地为层叠绽放的白玉兰添加了一圈温润透亮的光晕,远远地就引得邻居、路人驻足欣赏,这是邻居们开启简单日常对话的开场白由头,也是有枣向朋友发出的最为生动的赏花邀约。有枣说种植过程中那些美好的事情,都可以在开花的过程中得到回应:" 植物好像对你有一个承诺,到了那个时间,它就会与你相会,给你一个交代,那种感觉就很好。"

远在北京南六环外的大兴热植基地中,曾经的设计师西大瓜拥有 1000 多平方米的大棚,里面分区摆放着上千盆形态各异、色彩交织的花烛、龟背竹等热带观叶植物。惊蛰刚过,北京的温度刚刚回到零上,经历了长达四个月的冬休后," 西大瓜植物商店 " 终于又开播了,新一年的营业正式开始。


在大兴一千多平的热植基地里,西大瓜的日常工作是种植、培育各类花烛。经过悉心养护,花烛的每一片新叶都长出了独一无二、令人惊喜的纹路。
在此之前,西大瓜在斜穿京城、距离大棚 70 多公里的顺义潮白河边的官庄村小院里 " 隐居 " 了四年。在享受着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的庭院园艺种植乐趣的同时,他 " 走火入魔 " 般扎进了热植圈,首次尝试自己杂交繁育,就成功培育出了新的花烛种类,由母本黑妈妈和父本黑凤凰杂交而成 " 夜莺花烛 " 和 " 粉锦夜莺花烛 "。
一年多的时间里,西大瓜在村里的三间房里陆续培育出了几万株幼苗:" 周末两天都不出门,得花好多时间去照顾它们,然后要授粉,要杂交,要播种,要分苗…… " 一切好像都是顺其自然发展而来的,为了有更充足的种植空间和更完善的配套设施,2024 年年初西大瓜决定租下大棚,把热植当成一份事业,成为 " 全职花农 "。

花烛原本是生长在南美洲热带雨林的天南星科类植物,叶片泛着迷人的丝绒或者皮革质感,家里摆上几盆,就能营造出治愈系氛围感。从 2020 年起,国内掀起了观赏热植养殖风潮,稀有品种,尤其是锦化品种(因叶绿素分布不均而形成的斑纹)的花烛按照叶片计算价格,每片价格可达上万元,是当之无愧的植物界 " 爱马仕 "。
随着国内培育技术的日益成熟,普通入门款花烛价格已跳水至几十元,而顶级自育品种仍维持着上千元的价格,形成明显的市场分层。


西大瓜在顺义官庄村小院," 隐居 " 四年享受庭院园艺的乐趣。
花烛的叶片纹路各异,每一片新叶的舒展都像开盲盒一样。西大瓜坦诚地表示:" 总有人问我花烛好不好养,我会主动告诉他需要真正喜欢热植,要花精力和时间做功课,从容易成活的品种开始,量力而行。每一片新叶的观赏度、成就感是自己养护出来的,冲动入坑养不好就会有强烈的失落感。"


红水晶花烛酒红色的叶脉氤氲出粉白的柔雾,在日光下闪耀着丝绸般细腻的光泽。洒金龟背竹的叶片就像是清新的抹茶芝士蛋糕," 奶油 " 斑驳地点缀在叶片上。经手了无数株热植,西大瓜仍然会为每一片新叶的精妙呈现感到惊喜。" 新鲜感不用刻意保持,因为真心喜欢植物,所以即使成了工作也不会厌倦,而且它真的很美。"

被 996、007 和 KPI 挤压得透不过气的社畜,在疲惫的加班通勤之余,或许难以提起兴致悉心 " 服侍 " 一份精致的绿色仪式感,更希望得到的是 " 懒人友好 " 的正面情绪价值。事实上,对于绿萝、香草等低维护植物而言,减少干预的留白养护法能给生命带来更多发挥个性的空间。

泡沫盒里的棉花苗、种植箱里的西红柿、育苗基地的花烛……把种子埋进自然谱写的四季变奏曲,无论花开结果与否,从观察、等待泥土中的苗、叶茎上的芽开始,都会收获治愈心灵的一段旋律。植物比你想象中坚韧,过度照料反将成为负担。每一株植物的生长都在提醒:在高度原子化的都市中,我们仍能以泥土为媒介,与土地、与他人、与自我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