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末日刷屏”:为何沉迷?如何摆脱?

参考消息网4月25日报道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4月13日文章,你或许已经注意到,近来坏消息层出不穷。世界不太平,战争隆隆作响,市场摇摇欲坠,极地冰盖在后退。

几乎是出于本能反应——我们举着手机,刷到深夜,“如痴如醉”地搜罗各种新细节。这副模样如今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末日刷屏”。

这个词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现的,那段时间,似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新危机,它描述了人们的那股子冲动,即在社交媒体上无休止地搜索观看令人沮丧的负面新闻。

为什么坏消息会那么吸引眼球呢?我们怎样才能放过它们,放过自己呢?

出于人类“怪异心理”

从本质上讲,“末日刷屏”似乎利用了人类的一个怪异心理——即对消极事物的本能偏好。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对危险心存警惕的确帮助我们的祖先在艰难险阻中生存下来。当早期的人类在非洲大草原上行走时,那些对潜在威胁——如捕食者在灌木丛中发出的沙沙声——敏感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过度敏感(草木皆兵)比不敏感(忽视危险)更可取。

嗅觉敏感的媒体最了解这一趋势,新闻编辑部的老话说得好:“无流血不头条”。直觉告诉人们,讲述流血和灾祸的故事往往比其他消息更具卖点。

数字时代,那吸引眼球的“草丛中的天敌”就变成了关于战争、经济衰退或生态崩溃的耸人听闻的文章。美国斯特森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弗格森说,高度神经质的人——一种可遗传的性格特征——特别容易受到影响。那些一心想在乱世寻求明确答案,对不确定性容忍度低的人也是如此。

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末日刷屏”类似于沉思,只不过是重复地、毫无成效地在黑暗的想法中徘徊。有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抑郁、焦虑和生活满意度较低之间存在联系。那么,究竟是刷屏让人情绪低落,还是说那些不快乐的人更倾向于上网刷屏,目前尚不得而知。不少研究人员怀疑两者兼而有之。如果“末日刷屏”影响到了你的睡眠,那么可能会对心态产生消极影响。

这种做法也可能影响你的身体。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丹·尼古劳博士目前正在研究,灌输负面信息是否会迫使身体免疫系统为一场永不会到来的战斗做准备。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度使用社交媒体与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相关,C反应蛋白是血液中的炎症指标之一。

轻度炎症反应可能是件好事,有助于抗感染和修复损伤。如果你要和老虎狮子决一死战,你的身体为此提前做准备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现代世界——如今的人们只是坐在沙发上,动动手指刷着灾难性的负面消息——这种远古防御机制或许根本派不上用场。

尼古劳怀疑,“末日刷屏”可能会导致机体为永远不会到来的身体创伤做准备,从而导致慢性低度炎症——在生理上,这相当于为等一场永不会到来的战争而穿着靴子睡觉。从阿尔茨海默病到关节炎,这种缓慢积累的低度炎症与诸多疾病相关。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被医学界认为是纯粹神经系统疾病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如今也被认为有炎症促因。目前尚不清楚炎症究竟是这些疾病的助因,还是仅为疾病的伴随现象,不过这两者也愈发难以区分。

如何停止刷屏行为

尼古劳说,上瘾通常与期待相关。

他解释说,对于酗酒者而言,在酒下肚之前,令神经兴奋的激素就会开始飙升。仅仅接触特定环境因素——例如玻璃杯的叮当声——就能使这些快乐反应接近峰值水平。

他说:“实际上,酗酒者在没有喝酒的情况下就能获得很多生理快感。”

如果沉迷电子产品也是由类似机制驱动,那么显然首先应该是让自己远离手机等设备。可以拿到另一个房间充电,或是在睡觉时关机,也可以从主屏幕上删除某些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

其他选择包括,安装一些程序,给你用其他程序消磨时光增加难度。有些数字工具会要求用户在打开TikTok等平台前解决一个数学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一个让人清醒的机会——你会觉得:“算了,我还是干点别的吧。”

弗格森说:“使用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应该是给人带来乐趣的。所以首先要问自己,你刷得开心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得制定一个“认知计划”。这可以是个好记的情形或口头禅,总之是能让人们停止刷屏的东西。

不过 他的终极建议就是,不要再就“末日刷屏”这个问题去刷屏了。他说:“反思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是有益的。做的时候尽量不要惊慌就是了。”(编译/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