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寻根 行走中感受“义渡文化”
家乡的历史像一轴长卷,记录着祖辈迁徙、奋斗的轨迹;家乡的历史像一面旗帜,召唤着后辈追寻根源、血脉的共鸣。
在第三届“义渡”文化节开幕前夕,大渡口区钰鑫小学校学子走出校园,走进家乡,了解“义渡”由来,感受本土“义渡文化”魅力,领悟“义”之精髓。
四年级学生走进重庆工业博物馆。大渡口区钰鑫小学校供图
二年级的“小传承人”们开启了一场指尖上的非遗奇妙游。在欢声笑语中,众人化身“剪纸小匠人”和“麻饼点心师”。
“咔嚓咔嚓”的剪纸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捏着彩纸左折右叠,小心翼翼地挥动着剪刀。转战麻饼工坊,孩子们秒变“面粉画家”,亲身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
孩子们化身“剪纸小匠人”。大渡口区钰鑫小学校供图
三年级“小历史学家”们走进大渡口区博物馆,开启“义渡”寻踪之旅。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北宋乡绅免费摆渡、青石碑文镌刻不收分文的承诺等故事一一在孩子们面前展开。
三年级学生走进大渡口区博物馆。大渡口区钰鑫小学校供图
四年级“小钢铁侠”们走进重庆工业博物馆,触摸重钢百年脉动。展馆内,1938年炼出的第一炉铁水影像前,孩子们发出惊叹:“原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老式轧钢机旁,他们踮脚观察齿轮咬合和斑驳的钢铁纹路。
四年级学生走进重庆工业博物馆。大渡口区钰鑫小学校供图
伴着《献花曲》,五年级的学生代表和大队委们缓步上前,将承载敬意的鲜花献给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烈士们。
五年级学生前往大渡口烈士陵园献花。大渡口区钰鑫小学校供图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非遗剪影到钢铁记忆,从“义渡精神”到英烈风骨,这场文化寻根之旅,让“义”字不再停留于课本,化作血脉里的精神烙印。钰鑫小学将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历史温度,传承家乡文脉。(晏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