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Pro, Max打9折, 李想变相承认i8首秀失败

i8是理想的第二台纯电车型,但好像不太顺利。

过去一年,MEGA累计销量1.1万余台,是理想成立以来销量最差的车型,相比于理想L8、理想L9的7万台年销量,成绩无法直视。

当然MEGA的销量崩盘,有一部分原因是被网暴。

i8的崩盘,相当于其“网暴了”别人,属于过去一年理想发展过于自信的一种投射,新产品理想L6直接把同价位的BBA按在地上摩擦,盈利能力持续堆叠。

李想也是好起来了,从REEV向EV转型,也是一家企业该做的事情,但i8在发布一周之后,风评极差,终端销售反馈“锁单不及预期”。

一个原因是,被乐道L90捅了一刀。

价格这东西,从来都是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当你知道了同样尺寸、同样性能高度的其他商品什么价格的时候,你就有了对比。

比如说同一个时代中,凯美瑞卖25万,如果帕萨特只要18万,这种定价上的撕裂感,足以劝退不少群体。

没错,乐道L90就是这样一个让不少人认清i8价格太贵的一台车。

同样的5米多尺寸、同样的用料、同样的做工,配置也差不多,乐道L90在电池包小了10kWh+的基础上,价格整整便宜了5万多。

价格差距过于悬殊,很多潜在消费者选择直接放弃理想i8。

很有意思的是,乐道L90上市几天之后的交付量暴增,成为这一细分市场中的TOP3车型,极其罕见,我可以理解的是,i8的自信成就了乐道L90。

另一方面,理想发布会上的一些骚操作,的确给企业带来了舆论压力。

先是,李想把i8定义成为了一台“越野车”,将传统SUV的通过能力上升到越野车的高度,引起了一波不小的争议。

更大的争议在后边,对撞10吨左右的“中型货车”,扭曲了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对卡车销售方、卡车行业、汽车行业以及车主带来了不少的困扰。

如果营销不能成为加分项,就一定不要让其成为产品的负资产。

巨大的舆论推动,加之对比乐道L90较差的市场转化能力,李想前思后想大调整了i8的定价策略,这算是我从业这么多年,见过最激进的一次价格调整。

此前的i8有32.18万的Pro、34.98万的Max、36.98万的Ultra三个版本。

此次的调整方向主要是三个:

1、Pro版直接不卖了,还没生产就停产。

2、Max版价格下调1万,价格33.98万,并且增配了实打实需要用户花费1万购买的“高级音响”、1万购买的“后排娱乐屏”。

注意,带音响、后排屏的Max版,之前的价格需要36.98万,现在33.98万,约等于打了个9折。

3、Ultra基本上也不卖了,毕竟加配之后的Max很强了。

上市几天大调整,说明理想内部对i8的一系列操作并不满意,甚至可以用失望来形容,其内部变相承认了i8的首秀失败。

除了过于自信的定价之外,还有“初次生产电车”的生疏感,最基本的市场定价体系、用户需求都没有办法匹配。

所以才会出现不卖Pro、9折卖Max的现象。

此次调整之后i8的锁单数量一定会提升,但预估不会特别大,原因很简单,如果落差感不大,企业不会做这么大的调整。

但这种巨大的落差感,又不是价格下调一万,给两万的配置就能换回来的。

要知道,隔壁的乐道L90还是实实在在的比i8便宜了几万块钱,且其增加的配置只是增益,用户需要购买的价格一点也没少。

退回来说配置,音响、后排屏的增加不能吸引所有人,很多人介意的还是这个没有沉下来的价格。

现阶段,电池包的成本骤降、BBA的价格疯狂下调、不少人买车的预算收紧,调整之后的i8价格也只是比之前便宜了1万。

而且还砍掉了更便宜的Pro版。

本质上来说,i8的定价还在那个高位徘徊,不愿意放弃巨大的利润空间,造REEV,理想是有一套的,但造EV,理想还没有成熟的经验。

李想本人,作为最快上岸的新势力创始人,抓住的就是REEV这辆顺风车。

但在过去的半年,REEV的增量减弱,AITO疯狂挖掘其REEV用户群体,增加EV产品无疑会拓展生存能力,但依旧是REEV成功在望的定价策略,又被现实痛打了一番。

我只想说,EV这条路不好走。

从i8发布会上各种翻车的营销PPT就能看出来,李想还是不愿意低下高傲的头颅踏踏实实造车,营销自然就成了产品的负资产。

看看隔壁乐道L90的定价,显得合理不少。

入门价格26万多,顶配不到30万,如果你愿意选择Baas,入门车型只要17万多,很多人不缺一个月的Baas费用,他们大概率也不缺这7万左右的购车成本。

但能省则省,可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消费习惯。更何况,乐道这边还能享受到换电,那你回答我,5C和换电,哪个更快?

所以大概率,i8这一波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锁单能力,但因为一系列的骚操作,其起跳的高度不会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