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麻烦缠身, 却在2024年豪掷165.5亿美元用于研发, 居半导体行业之首

在半导体行业的风云变幻中,英特尔公司近来可谓麻烦不断。2024 年,其股价大幅下跌近 60%,还经历了大规模裁员,约 1.5 万名员工被裁减,占公司总人数的 15%。不仅如此,公司还深陷产品质量风波,13 代和 14 代处理器频繁出现蓝屏、崩溃等问题,消费者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对其市场信心造成了极大冲击。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下,英特尔在 2024 年的研发支出却高达 165.5 亿美元,位居半导体行业首位。这一反差令人唏嘘。

一直以来,英特尔坚持 IDM(整合制造)模式,集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流程于一身。在早期,这种模式曾为英特尔带来了显著的优势,实现了全流程自主掌控,毛利率高达 60% 以上。然而,随着半导体行业的迅猛发展,晶圆厂之间的技术竞争愈发激烈,IDM 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

与台积电等代工模式不同,英特尔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承担巨额的研发费用,研发进度也多次受阻。例如,2022 年英特尔投入了 152 亿美元用于研发,但其 7nm 制程技术的推进却未能按计划完成。而台积电在同期则成功将 3 纳米工艺的良品率提升至 80% 以上。技术上的差距,使得英特尔在 CPU 市场的份额不断被竞争对手蚕食。

回顾英特尔的发展历程,在一些关键的技术转型时期,英特尔也出现了战略决策失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2006 年乔布斯向英特尔抛出橄榄枝,寻求为初代 iPhone 提供处理器,却遭到时任英特尔 CEO 保罗・欧德宁的拒绝,原因是认为利润过低。与此同时,欧德宁以 6 亿美元将英特尔旗下采用 ARM 架构的 XScale 业务出售给 Marvell,执着于 X86 架构,错失了在移动领域发展的良机。最终,英特尔在 2016 年无奈退出智能手机市场,此前投入的 100 亿美元打了水漂。

在 AI 赛道上,英特尔同样反应迟缓。2017 年,OpenAI 曾向英特尔提出收购意向,英特尔却认为 AI 进入市场尚需时日而拒绝。此外,英特尔在 GPU 领域的发展也屡遭挫折,1998 年推出的首款独立显卡 i740 表现不佳,2006 年启动的 Larrabee 项目因采用不适合 GPU 并行计算的 X86 架构而失败。尽管 2022 年英特尔重返显卡市场推出 Arc 系列显卡,但市场格局已定,收效甚微。

面对重重困境,英特尔在研发方面的巨额投入,显示出其试图扭转局面的决心。在数据中心芯片领域,英特尔虽面临着数据中心芯片收入同比下滑 19%、被 AMD 夺取超 30% 市场份额的困境,但仍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底蕴积极探索。英特尔的设计部门拥有 7.2 万项专利,涵盖 x86 架构和先进封装技术等。在 AI 领域,其 Gaudi 系列 AI 加速器正与英伟达 H100 展开正面竞争。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英特尔期望能够突破技术瓶颈,在数据中心芯片和 AI 芯片领域取得更大的技术突破,重塑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英特尔还在芯片制造工艺上持续发力。英特尔计划投资超 1000 亿美元用于扩建美国境内的生产基地,位于亚利桑那州的最新芯片制造工厂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启动大规模量产,届时将成为美国本土采用最先进半导体制造工艺的生产基地。通过不断提升制造工艺,英特尔试图缩小与竞争对手在制程技术上的差距,重新赢回客户的信任,提升自身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地位。

总而言之,英特尔目前虽深陷困境,但 2024 年的巨额研发投入,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未来,英特尔能否凭借这些研发投入实现技术突破,成功扭转局势,在竞争激烈的半导体市场中重新站稳脚跟,值得行业密切关注。

(注:本文在资料搜集、框架搭建及部分段落初稿撰写阶段使用了 AI 工具,最终内容经人类编辑核实事实、调整逻辑、优化表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