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搅局,欧元难安
特朗普搅局,欧元难安
陆弃
文丨陆弃
欧洲央行再次启动降息机制,将存款利率下调至2.25%,创下自2023年以来的最低点。这已经是连续第六次下调借贷成本,所释放出的信号无比清晰——欧元区经济正在急速滑向不确定与疲弱的深渊。而这场危机背后的导火索,赫然写着一个名字:唐纳德·特朗普。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新闻发布会上毫不掩饰地指出,特朗普持续不断的关税威胁正在成为压垮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她坦言,虽然当前通胀趋势正在缓和,但美国总统一而再再而三地喊出“提高进口关税”的声音,已引发欧元区内部的连锁反应,不仅重挫了消费者信心,也使企业投资计划戛然而止。所谓“全球化”,正被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撕得粉碎。
回顾过往,欧洲央行极少因单一国家的政策行为而频繁调整利率,而如今,特朗普却以总统之力,逼得整个欧元区进入政策自救模式。这不是一般的经济摩擦,这是由美国主导的货币地缘战,是对欧元区经济主权的强硬施压。特朗普深知,美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消费市场,动用关税大棒,可以精准打击出口依赖型经济体。欧盟恰好是他认定的“软肋”。
但特朗普的舆论攻势没有丝毫克制。在其“真相社交”平台上,他再次大放厥词,指责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降息太慢”,声称鲍威尔“早该像欧洲央行那样降息”,并暗示其“下台已迟”。这不仅是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公然践踏,也是向全球金融市场投下一颗重磅不确定性的炸弹。如今的特朗普,已经不仅仅是在干预国内经济政策,而是在公开挑战全球金融秩序。
拉加德对此表现出克制而隐含强烈立场的回应。她表示“鲍威尔是她非常尊重的朋友、敬重的同事”,一方面为鲍威尔撑腰,另一方面也向市场传递出“央行之间不做政客工具”的底线立场。这一外交式措辞的背后,其实是对特朗普用政治逻辑肆意干预货币政策的深切警惕。
特朗普如今已不再满足于只对内干预,他的目标很明显:通过强势的利率政策和关税手段,制造全球金融动荡,借以拖住他国增长,从而为美国经济创造“相对优势”。欧洲央行的连环降息、亚洲市场的防御性调整、全球央行的不确定预期,都是被裹挟于这场“特朗普风暴”中的次生灾害。而他本人,则借助民粹手段和政治喉舌,不断塑造“强人领袖”、“经济救世主”的人设。
但真正受害的是谁?是德国的出口商,是意大利的中小企业,是西班牙和法国的普通家庭,是整个欧元区因不确定性加剧而紧缩信贷的金融系统。欧盟当前2.2%的通胀率虽然低于前几年高峰,但远未进入“可控温和”的理想区间。而一旦外部打击持续,内部动力疲软,欧元区极有可能再次跌入“滞胀陷阱”——增长乏力、物价阴晴不定、政策空间所剩无几。
特朗普不仅让欧洲央行措手不及,也让欧洲自身的政治机制暴露出脆弱。面对贸易霸凌与货币讹诈,欧盟缺乏统一的财政应对机制,各成员国步调难以一致。相比之下,特朗普则可以在没有国会同意的情况下,发布关税令、操纵金融舆论、叫板央行主席。这种制度上的不对称,使得欧元区在这场对抗中始终被动。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冲突,而是新冷战形式下的金融战。特朗普主导的美国正在放弃“全球秩序维护者”的角色,转而成为“规则破坏者”和“市场操纵者”。而欧元,作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正在承受其带来的巨大反作用力。
当欧洲央行一次次降息时,市场并未感到放松,反而充满焦虑。因为投资者很清楚,政策工具箱已经接近空壳。更深层的问题是,如果这种外部政治干扰成为常态,央行还有多少空间可以施展真正独立的货币调控?这场从华盛顿发起的金融战,已不再只是利率的博弈,更是关于主权、秩序与未来的全面角力。
在特朗普的经济民族主义大潮之下,唯有增强内部协同、建立真正统一的财政与金融机制,才能在下一轮全球动荡中自保。而对全球其他国家而言,特朗普已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国际经济秩序的系统性风险源。他是推升美股的手,是摧毁信心的刀,是制造混乱的源。他不是美国的救星,而是世界的变数。欧元今日所承受的重压,也许正是其他货币明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