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相约甘谷·畅享“热辣”之旅 | 诗歌中的大像山

“削壁千寻妙相庄,凿空丈六现辉煌。云端每出扶人手,尘路常开济世肠。雨过峰头悉悲泪,月来天上慧明光。无边苦海岸何处,愿为沉沦借渡航。”这是清代伏羌名士潘钦岳《丁丑上巳登大像山谒大佛》一诗。潘钦岳,字友海,号墨庄,这位文采风流的岁贡,与“关西师表”巩建丰同出武乾垣先生门下,虽终生未仕,却以能文善书知名陇右。先生负性高明,胸襟潇洒,天资聪颖,胸藏丘壑。他笔下的大像山洒脱中有慈悲,豁达中露禅机,面对妙相庄严的大佛,他看到的是云端里的“扶人手”,尘路上的“济世肠”。虽然世路艰辛,风雨如晦,然而佛祖慈悲,慈航普渡,因此虽有“无边苦海岸何处”的沉吟,但也有“愿为沉沦借渡航”的洒脱。

“三里楼台五里亭,携朋登览旧曾经。岩头云涌朝金像,龙背人来入画屏。红叶满林山亦醉,黄花伴客座皆馨。隗王遗址君休问,终古关河向北庭。”这是被左宗棠誉为“学问人品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 人称“关西孔子”王权的《登大像山》一诗。王权,字心如,号笠云,出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去世。他一生饱读诗书,半世飘零在外,熟稔于诗词歌赋,经历过宦海风涛,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后来致仕还乡,相忘于江湖,流连于乡间,把疲惫的灵魂栖息在南山的故园,平日里灌园吟诗,红枫寄情,闲暇时寻风钓月,问山弄水。辞官归里后,他在大像山创立文社,以文会友,诗酒唱和,挥洒风流。他眼中的大像山亦如他的学问与人品,即有历史的深度,又有如画的意境,“红叶满林山亦醉,黄花伴客座皆馨”一联在大像山诗林中,独占鳌头,独领风骚。说到王权,让人无法忘却那位与王权同时,且有“大小王”之称的王家祯,这位甘谷青年才俊,英年嗜学,才名籍甚,深受当时伏羌训导吴柳堂先生赏识。二十岁游大像山时赋诗一首:“乘兴闲来上翠微,白云数点绕身飞。尘缘到此都消尽,携得清风两袖归。”飘逸清绝,空灵淡远,见情见性,传唱至今,然而,天妒英才,是年参加秋闱时,竟渡渭溺死,英年早逝,合邑无不惋惜。“尘缘到此都消尽,携得清风两袖归”,诗笔竟成绝笔,诗语竟成谶语,至今让人唏嘘不已。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自古以来,禅韵悠然的大像山,不仅吸引着无数参禅悟道的人,也吸引着无数吟诗作赋的人,翻开匝厚的《甘谷诗词大观》,以大像山为题材的歌吟,如山花烂漫,似群星璀璨,以独特的风景,迷人的风情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山花袭我衣,归来尚馥郁。静夜涤烦嚣,疑在峰头宿。”这是伏羌知县周铣的留恋,“诸生何处觅文宗,绝妙文章到处逢。点缀楼台及仙佛,包罗唐宋自羲农。”这是伏羌训导吴柳堂的比喻,“大像螺髻出山顶,峥嵘杰构非人工。白毫宝相动光彩,高座似假莲华峰。”这是“陇南文宗”任其昌眼中的大像山,“尺五连天大像楼,一川景物望中收。”这是北大教授高一涵诗中的大像山,“连山若奔涛,涛尾涌层峤。其脊幻蜃楼,下有百灵啸。”这是天水著名学者冯国瑞笔下的大像山。

在诗人眼中,大像山可品、可读,可诗、可画。千百年来,万千的诗人,把他们心中的情感,胸中的感悟,蘸成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浓淡,写成不同的气象,不同的况味,不但让大像山华滋丰润、文采斐然,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华丽的文化。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军强 审核颉定武责编蒋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