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打响MBA价格战!2026会是考研最好的一年吗?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环境变迁,我国研究生招考市场迎来结构性调整。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388 万,较 2024 年的 438 万减少 50 万人,相比 2023 年 474 万减少 86 万人。这已经是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

在这场剧烈变革中,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专业——工商管理硕士(MBA):报考人数连续两年双位数下滑,头部院校招生普遍缺口,国家线大幅下降。市场主导权正加速由院校端向考生端转移。

MBA 学费下降:院校与考生的双赢契机

面对近两年的 " 招生滑铁卢 ",很多院校已经开始调整招生策略,最简单、直观的做法就是——降学费。

去年,上海体育大学非全日制 MBA 学费下调11 万元, 东北林业大学非全日制 MBA 下调14.7 万元,武汉工程大学 MBA 下调1.2 万元,还有众多高校增加了 MBA 项目的奖学金数额和覆盖面。

而今年,在上海财经大学发布的 2026 年入学 MBA 项目介绍中,出现了三个重要变化:

1、非全日制综合精英 MBA 升级为科经融合 TMBA,学费不变,36.8 万元;

2、全日制新增中文班,周末授课,学费不变,26.8 万元;

3、非全日制新增中国式现代化管理 CMBA 班,学费为 26.8 万元。

新增的全日制中文班型,是周末授课。这既方便了外语水平不佳的考生,又能解决部分同学想读全日制,又不想周一到周五脱产上课的烦恼。

新增的非全日制中国式现代化管理班,比原有项目学费足足低了 10 万元,相当于打了 7.3 折,极大减轻了考生的压力。

市场供需逆转:从 " 挤破头 " 到 " 抢生源 "

今年的 MBA 调剂战场可以说打成了 " 一锅粥 ",B 区院校依旧火爆异常,而 A 区的部分 985/211 高校却意外陷入 " 招生荒 "。

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热门 MBA 名校都发布了调剂意向。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自划线院校也都划低了复试线,比国家线 A 线低了 20 分。

这也折射出考生择校逻辑的根本转变——从名校论到性价比优先,很多双非院校的 MBA 项目报名人数 " 暴涨 ",逆向考研越来越普遍。

有考生开玩笑说:"a、b 分区已经不够了,建议另开 c 区。" " 只要敢开,就没有哪个区是我们考研人不敢去的 "

26 年 MBA 考研:会是最好考的一年吗?

学费降低对于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花更少的钱去读名校,何乐而不为。所以综合来看,2026 年 MBA 考研很可能成为近年来最容易上岸的 " 窗口期 "。

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岸之路一马平川。随着学费性价比的提升,必然会吸引更多潜在考生报考,尤其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的考生群体。而且今年已经有学校进行了改革,最终的成绩不再是初试、复试占比 7:3 或 6:4 或 5:5,而是复试成绩占比 100%。这对于考生综合素质、管理思维、行业见解等深层次能力的考查会更加严苛。不过,这种模式恰恰反映了 MBA 教育的本质回归——从 " 应试选拔 " 转向 " 能力匹配 "。

可以预见,2026 年将成为中国 MBA 教育的分水岭。学费降低让更多优秀人才获得深造机会,选拔机制的革新让考生从会考试向会思考转型,从而构建起更健康的 MBA 发展生态。

当泡沫褪去,最终留在赛道上的,必将是那些既把握住价格红利,又能用管理智慧创造价值的实力派。最贵的 MBA 不一定最好,但最懂把知识转化为商业价值的 MBA 一定能赢得未来。

图文 | MBAChina

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