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擂台赛,双方刚打一个回合,印度倒下了。
中美两个重量级拳击手刚开始第一个回合,印度雄心勃勃的“国产”光辉战机就因为配件问题,生产线被迫停止。
印度的 “光辉战机”,作为印度【国产】航空工业中骄傲的骄傲,承载着印度多年来的航空梦想。随着中美贸易战擂台赛第一回合,直接给干躺下了——印度光辉战机生产线停工。
原因非常简单,“光辉战机” 所使用的 F404 涡扇发动机,由美国通用公司供应,而美国通用公司生产发动机的关键部件 —— 涡轮叶片,则依赖于中国生产。中国出于自身产业战略、帮助印度提升国产化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实施了出口限制措施。这样一来,美国通用公司无法顺利拿到涡轮叶片,进而无法正常生产 F404 发动机。
没有发动机,印度的 “光辉” 战机就如同没有心脏的飞鸟,无法翱翔天际。原计划大量量产的 “光辉” 战机,只能以一个缺“心脏”的状态堆积在库房中吃灰。印度方面很生气,你美国不给我发动机,我还这么国产化我的战斗机?直飞美国向美国通用公司要个说法,钱都给你了,必须解决发动机供应问题。可美国通用公司作为行业内经验丰富的巨头,甩手就直接拿出合同条款,表明因不可抗力等因素,公司对此情况不负责任。
双方多次沟通无果后,不得不给出一个折中的方案,美国可以为印度保留没有叶片的发动机半成品,等有了叶片,第一时间给印度安装,相当于给印度排个队,很快,印度就会知道,因为中国的断供,影响的可不仅仅是美国的发动机供应链。
印度高层很快开了一个会,面前是极为艰难的两条路:一是寻找替代方案,从其他地方获取合适的发动机,并对飞机进行重新适配。然而,要找到能完全替代 F404 发动机的产品谈何容易,不仅需要满足战机的性能需求,还得进行大量的适配工作,这涉及到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技术难题;二是选择自主研发发动机。但印度空军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们深知印度航空工业的实际情况。自 1986 年起,印度就开始自主研发 “卡弗里”(Kaveri)发动机,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可技术上却始终无法突破瓶颈,发动机的稳定性极差,甚至在实验室环境下都无法持续正常运行。印度空军目睹这样的情况,心里充满了担忧,坚决要求继续进口发动机。再加上印度“耿专员”的介入,进口国外发动机就成了唯一选项。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印度原本计划采购美国的 F - 35 战斗机的计划也出了问题,原本是想造不如买的直接提升本国空军的实力,没想到也受到了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F - 35 发动机涂层与雷达系统需要的中国稀土,由于中国的出口限制而断货。这直接导致美国军工生产周期延长,进而使得印度采购的 F - 35 交付延迟。美国洛马公司在 2023 年 F - 35 的交付量比计划减少了 53 架,到了 2024 年,更是出现了长达 14 个月零交付的情况。
美国自身军工生产都面临压力,自然无法顾及印度的需求,印度只能眼巴巴地等待,却始终看不到飞机交付的希望。
既然直接花钱买不到,印度便将目光转向了韩国,想要通过组建联合研发的形式,实现自己的五代机梦想。印度的自信心刚起来,韩国的研究员很快就不再参与合作了。原因是韩国发动机部件同样来自中国。这意味着,即便印韩合作研发取得成果,一旦中国停止供应发动机组件,这款五代机也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就如同沙滩上建造的城堡,看似华丽,却经不起一丝风浪,中国轻轻的一个出口限制政策,就能让其化为泡影。
接连碰壁的印度并未放弃,最后将主意打到了俄罗斯身上。既然战斗机发动机短期内无法解决,印度想着先搞一个客机发动机来应急。于是,印度找到俄罗斯,希望获取 MC - 21 客机技术。然而,俄罗斯无奈地拍了拍印度的肩膀,告知其生产客机所需要的复合材料,由于美国的禁运而不得不停止供应,还建议印度去找美国疏通关系。印度满怀期待地打了一个电话,得到的却只是冰冷的三个字母 “G - U - N”,这无疑是对印度的当头一棒,彻底击碎了印度的幻想。
中美两大经济体的贸易冲突,就像一场激烈的 “拳击赛”,而印度则不幸成为了那个被殃及的旁观者。中国对稀土和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出口管制,从供应链的上游环节发挥了 “卡脖子” 效应,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军工生产。而美国军工生产的波动,又间接对印度的航空采购与发展计划形成了 “旁观者打击”。
印度在这场贸易战风波中,非常受伤,毕竟不管平时如何吹嘘,关键的时候拿不出技术、材料来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曾经的雄心壮志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当然,对我国也有启示:一定要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此,我们才可以闲庭漫步,任其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