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考验
本报记者 孙宏阳 骆倩雯 任珊 李博 胡子傲
4月12日深夜,北京南站工作人员为晚点列车旅客送上食物和姜汤。
风来了!
4月11日17时,十年一遇大风“登陆”北京。3小时后,这位“不速之客”以迅猛态势闯入城区。一时间,狂风肆起,树枝摇曳,门窗乱响。
对于这场极端大风,北京市民表现“淡定”,周末宅家,非必要不外出。因为早在一天前,本市就发布了近十年来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整座城市先“风”而行,以应急状态等风来。
大风过境,各行各业闻“风”而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正面对战极端大风。
从科学预警、滚动播报,到灾害预防、消除隐患,再到温暖人心的民生保障、诉求响应,在这场与狂风的较量中,全市奏响防灾救险“大合唱”,用城市治理的精度、速度与温度,交上“大城善治”的答卷。
先“风”而行
严阵以待等风来
这场大风的行踪,早已被预判。“4月11日至13日,华北地区可能出现一次大风天气过程。”早在4月5日,市气象台预报员团队就开始对这次大风重点追踪。两天后,大风详细研判启动,基于实况大气环流数据分析,预报员团队敏感地捕捉到“这次大风不简单”。
经过多次会商研判,9日基本确定,所有气象指征都表明——这次天气过程存在极端性!
当日一早,市气象局向市里专题汇报,并向应急等部门发出提醒:此次大风天气过程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
一场部署会立即举行。9日下午,在市应急指挥大厅,市应急局工作人员谋划如何防范应对:“要根据预警信号级别,对照应急预案,主动提前响应。”“森林防火、城市运行、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防范措施都要考虑到。”“要做好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抢险恢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