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10年,大学生志愿者用爱点亮阳光家园“特殊星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葛子俊 杨依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日前,安徽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街道管山社区“阳光家园”内,来自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博谘实践队的志愿者正指导智残人士制作手工艺品。这场爱心接力已持续了10年,实践队始终为智力残疾群体构筑温暖港湾。
“阳光家园”是智障及轻度精神残疾青少年的托养教育平台。近年来,通过与博谘实践队合作,形成“手工创作 文化教育 节日关怀”服务体系。2015年,博谘团队率先来此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服务,通过建立个体心理档案、实施启蒙教育等专业举措,为智残人士奠定心理建设基础。在持续服务升级过程中,项目逐步拓展至节日策划、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融入谜语解析、积木创意搭建、灯笼与漆扇制作等寓教于乐项目,提升智残人士获得感和幸福感。
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实践团队供图
此外,博谘实践队开创“公益 专业”服务模式,与“中国好人”吴明英等社区工作者携手开展宣讲等服务。管山社区负责人评价:“他们的坚持让阳光家园真正成为‘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和谐一片’的典范。”
实践队员丁梦婷同学说,曾经内向封闭的智残群体在志愿者引导下敞开心扉,特别是一些孩子们手工制作的精巧木屋、剪纸作品,从课桌走向了社区展板,让志愿者们十分欣喜。“每次看到服务对象的笑容,都是我们坚守的动力。十年不是终点,而是用爱开启新篇章的起点。”
部分活动剪影。实践团队供图
十年来,博谘实践队累计服务超千人次,培育出大批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的青年学子,其品牌项目“把爱传递,致力助残”在皖南医学院志愿服务大赛中获“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称号。指导老师张露说,团队聚焦智残群体社会融入难题,未来计划推出职业赋能建设、文化认同建设等创新服务,推动特殊群体从“被帮扶者”向“社会参与者”转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