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出个国就能拿“硕博”?读特记者起底“速成洋文凭”的灰产链
学员参加海外留学项目,未能顺利毕业拿到学历,却各自经历了收费争议、学历无法认证、成绩存疑、数十万元高昂费用可能血本无归等糟心事。近段时间,读特新闻根据学员报料,对部分海外留学项目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调查。
读特新闻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学员、留学中介、项目合作院校等涉事各方,对于此类留学项目俗称 " 水硕 "" 水博 " 均是 " 你知我知 " ——这个行业从来不曾蒙过神秘的面纱,只是有套路深深的产业链,学员在进击 " 洋文凭 " 过程中,未能顺利 " 学有所成 " 的另一面必然就是消费争议。
" 速成文凭 " 的泡沫为何总是戳不破?日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读特新闻的系列报道接受采访,对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
状况频出的留学市场
留服中心频频 " 预警 "
读特新闻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用关键词 " 留学 " 检索发现,截至目前相关投诉 5000 多条,其中多数与 " 退款难 "" 虚假宣传 " 有关;用 " 学历 " 关键词检索,则投诉超过 5 万条。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留学中介服务相关企业 31.1 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整体增长态势,从经营时间来看,现存留学中介服务相关企业中,成立年限在 1-3 年的相关企业最多,占比 34.94%。在 10 年以上的相关企业占比 4.45%。从注册资本来看,相关企业多为轻量级,注册资本在 100 万元以内的相关企业占比 47.74%。
去年 7 月至今年 4 月 28 日,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发布三次《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启动加强审查程序共涉及法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 20 多个海外院校。此外,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还发布多篇声明和提示,对冒充人员、仿冒身份以及委托中介代办认证而引发风险等情况进行说明。

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关于留学中介的提醒。
学术成长变商业交易促成灰产链为什么海外留学市场问题频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首先社会对学历过高的崇尚导致。这使得一些用人机构在选拔人才过程中片面强调学历背景,忽视实际工作能力和岗位的匹配度,从招聘、任用到考核都缺少专业的评价。
另一方面,获取高质量的学历并非易事。若想获得被世界广泛认可或得到中国政府认可的学历,往往存在较高难度。部分人由于自身能力或其他资质条件限制,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这样的学历,于是转向其他替代途径,通过一些提供所谓 " 劣质学历 " 的机构达到目的。在这种供需矛盾下,这些有需求的人群与提供 " 劣质学历 " 的机构就构成了一个灰色产业链。
以东南亚院校提供 " 硕博连读 " 课程为例,储朝晖表示," 连读 " 原本是中国高校现行的一种计划性学历培养模式。部分海外院校,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学校了解到国内部分人群有这方面的学历需求,于是加以 " 包装 ",提供课程作业、实践练习、毕业论文等全流程服务。当事人不用付出多少实质性努力,只需出钱 " 购买 ",就能获取这样一个 " 博士文凭 "。
在储朝晖看来,这种做法已变成一种商业交易行为,而不是一个人的学术成长过程,完全偏离了学习教育的本质。
下一个灰产链或将出现" 水学历 " 现象并非仅是个人行为,部分院校等机构甚至以组团形式参与其中。此前记者采访留学中介时了解到,2020 年至 2023 年疫情期间,部分留学中介推出 " 不用出境的留学项目 "。
针对这一期间的留学乱象,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官网从 2020 年起,陆续发布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位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西班牙、蒙古、法国、新加坡等国的多所院校被点名。
" 在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相关措施下,一些学校也对此有所警惕,现在这个问题总体上减少了。但刚性需求还存在,产业链条也存在,那么它依然有可能变换一种形式再出现。" 储朝晖表示。
储朝晖的警示,在市场上已经有一定端倪。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发现,不少中介以 " 无需辞职 "" 网课就读 "" 短期出境 " 等为宣传噱头招揽生源,有中介直接用 " 寒暑假硕博 " 作为特定名词吸引关注。

电商平台上的留学中介广告打出 " 寒暑假硕博 " 字样。
何为 " 寒暑假硕博 "?一家留学中介告诉记者," 本升硕 " 可通过短期出国留学硕士或中外合作办学硕士这两种渠道实现,毕业证书均可通过中留服学历认证。其中,短期出国留学硕士只需出境 6 个月,可分寒暑假两次短期出境。
另一家打着 " 在职寒暑假博士 " 广告的中介向记者推荐马来西亚一所私立院校,据介绍,该校在职博士就三门课,读满三年," 基本就是第一年寒暑假上课,第二三年也得去。不管做什么,联系导师改论文也好,玩也好,反正待那边。"
给学历 " 祛魅 "
让评价体系更专业
储朝晖认为,过度聚焦文凭的评估方式,本质上属于形式化评估。总体上要建立更专业的评价和管理体系,给学历 " 祛魅 "。
对于近年来不断被曝光的高校引进 " 人才 " 中存在 " 水学历 " 的情况,储朝晖认为,这是高校内部缺乏一套专业化、相对独立且具备实质性的评价体系。不管是哪一类高校,若过于片面地只将教师的学位文凭、职称、课题项目等难以体现其专业水平的要素作为衡量标准,都有可能陷入 " 水学历 " 的泥沼。要构建一个真正有效的专业评价体系,只能通过专业组织内部自治形成,不能依靠外部非专业力量搭建,否则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旦建立起这样一个专业、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 水博 "" 水硕 " 们自然没有生存的空间。储朝晖表示,现在已有一些学校和个人在努力做这件事,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运作体系。
具体到用人单位择才标准,储朝晖认为,海外 " 速成学历 " 人群希望在就业市场上以此来进行比拼,但是这个作用在未来会越来越有限。这部分人群绝大部分从专业水平来说确实无法达到社会需求的水准,因此用人机构要严格把关,防止灰色权力侵蚀。储朝晖肯定海外的高等教育资源很丰富,但也要注意海外的学历真实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总体上要建立更专业的评价和管理体系,用人单位也要能对高学历有 " 祛魅 " 思考。
【记者手记】
让教育回归本质
在这个强调效率的快节奏社会,很多人为快速达到目的而寻找捷径:用预制菜,吃减肥药,打美白针,甚至学历提升也能 " 速成 "。" 速成学历 " 盛行背后,既有个体对学历焦虑的迎合,也有市场对高学历的非理性追捧。
学历常被视为衡量一个人能力乃至价值的重要标尺。而对于选择 " 水一个学历 " 的人来说,一纸文凭往往是应聘工作或升职加薪的竞争筹码,至于知识、技能和教育本身,无人在意。当 " 学历 " 可以包办之后,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催生了买论文、包认证的 " 一站式 " 服务产业链。
值得期待的是,国内人才评价体系正逐步走向理性。从教育部加强境外学历认证审核,到用人单位淡化 " 唯学历论 ",市场正在挤出 " 速成文凭 " 的泡沫。
期待教育回归培养人才的本质,让真正沉下心来打磨真才实学的人才赢得持久认可。
读特新闻聚焦 " 速成洋文凭 " 系列报道到此告一段落,后续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相关进展。采写 | 读特新闻记者 陈雯莉
编辑 | 李婧
审读 | 伊诺
二审 | 范锦桦
三审 |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