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打破科技封锁,这个青年团队让智能超算实现“中国定义”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算力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力。中国算力网是鹏城实验室落实 " 数字中国 "" 东数西算 " 等国家重大战略,牵头推进的原创性科技计划,旨在构建自主创新的算力网络技术体系,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算力底座,为全社会提供统一的算力服务,最终实现 " 像建设电网一样建设国家算力网,像运营互联网一样运营算力网,让用户像用电一样方便地使用算力 " 的愿景。

日前,中国算力网青年攻关团队获评 2025 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打破科技封锁,给中国算力建设 " 高速公路 "

2022 年,国家 " 东数西算 " 工程全面启动,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成为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支点。在此背景下,鹏城实验室闻令而动、向需而行,牵头推进原创性科技计划——中国算力网,矢志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起智能计算、超级计算与通用计算深度融合的新型算力体系。

他们设想,在中国建立一张网," 这张网 " 可以把中国算力连接起来,任何人、任何企业、任何大学想使用算力时,可以将 " 接口 " 插到一个插座上面,这个插座就能把算力送到你的桌面。" 像运营互联网一样运营‘算力网’,让用户像用电一样方便地使用算力。"

为全力突破这一原创性、前沿性技术难题,鹏城实验室从各个研究线上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具有交叉背景的青年攻关团队。从初期的 10 多人,发展壮大至如今的 156 人,35 周岁以下青年占比为 82%,承担加速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建设等任务。

攻关团队成立后,首先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把算力连接起来,让它延迟最短。据介绍,很多云计算的算力中心、云中心和用户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 200 公里,否则会导致实时响应不够。如果要落实 " 东数西算 ",把算力中心放在成都、重庆、青海,相互间相隔两三千公里以上的距离,攻关团队需要超低延迟和超宽带链接来保证传输的效率。当前,算力正在被不同的运营商、不同的互联网厂商管理着,难以做到统一调度。

因此亟需构建一个全新的调度网络,像通过电网调度电力一样,将算力调度到需要的地方,攻关团队要做的就是给算力建国家高速公路。聚焦国产芯片计算性能受限等挑战,该团队勇于打破科技封锁,从立项论证到加电运行,历时 9 个月的高负荷研发工作,以 " 深圳速度 " 研制完成首个全国产 E 级人工智能算力平台 " 鹏城云脑Ⅱ ",推动 " 中国算力网 " 一期工程 " 智算网络 " 正式上线,高效汇聚全国公共算力,研发算力超高速网络通道。

支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创造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

中国算力网的建设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大规模核心算力、超级光网络和算力调度系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算力网的建设必须要攻克通信、网络、计算相融合的全链条核心技术挑战。据了解,这在国际上都属于 " 无人区 ",也是决定我国算力发展能否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 这是一个不允许失败的任务,我们既要做得快、做得好,还要做得一丝不苟。" 团队负责人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队员们只争朝夕、埋头苦干,迅速投身光器件选型、材料测试、单元电路的实验验证。

经过连续奋战,闯过 10 多个关键阶段,团队终于研制出当前国际上最快的光芯片,打破了传统光纤传输容量与时延极限,测试传输速率是现有商用传输系统的 100 倍;主导开发出面向国产异构资源兼容性最强的系统软件栈,高密度计算任务效率达 90% 以上,支持建立了全国 18 省份、24 个城市、36 个中心云际协同的算力网,核心节点在超 1000 公里的实网环境下带宽利用率超 95%,是现有 TCP/IP 体系的 4 倍以上。

为真正将科学技术与祖国建设需求紧密结合,团队深入国家 " 东数西算 " 工程一线,在粤港澳大湾区(韶关)和成渝(成都)建设区域调度中心,与贵州、宁夏枢纽开展长距离大容量低延迟网络传输试验,有效保障北京冬奥会、深圳文博会、哈尔滨亚冬会等 300 多次国家重大活动网络安全。同时,团队研发 " 鹏城云脑 " 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全栈自主智能算力建设路线,直接支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战略推进,带动相关经济效益超过 110 亿元。

目前,中国算力网开源社区积累了 7.6 万个算法仓库、2.9 万个智能模型和 1 万多个开放数据集等战略资源,面向社会普惠共享开放,成为我国开源重大战略实施的典范。

文丨记者 鄢敏 通讯员 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