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世界第一长洞”钟乳石被刻“到此一游”,园区回应
4月22日
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
广西一地质公园钟乳石
被刻上了“某某某到此一游”
刻字印记共有两处
▲被刻字的钟乳石
广西河池市凤山地质公园
曾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公园内的江洲地下长廊
发育于二叠系可溶岩地层中
被誉为“世界第一长洞”
▲该公园曾于去年上榜《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
钟乳石被刻字区域游客禁入
“万年溶洞,百年才能长1厘米的钟乳石,看到被刻字的一瞬间,我的心痛无法形容。”
这位网友表示,自己是一位户外爱好者,4月19日,她和近百名志愿者一起深入地下长廊,参与官方组织的清理积存垃圾的志愿活动。“地下长廊属于溶洞,我们使用的头灯照明有限,只够捡垃圾用,在我捡起第三个矿泉水瓶时,意外发现钟乳石柱上赫然刻着‘XXX到此一游’和另外两个名字。”
网友拍摄的图片中显示,这两处刻字的印记较为清晰,其中一处还标注有“3.30”,疑似是刻字时间。
发帖网友强调,她发布这个帖子的初衷是为了呼吁大家爱护洞穴,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因为除了钟乳石被刻字,她在现场还看到了其他未经进洞许可的探洞团队手电筒的光亮。
▲网友发帖内容
对此,凤山地质公园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被刻字区域属于游客禁入区。“申请进入的探洞团队都一概拒绝,我们从未同意对方进入。但江洲地下长廊旱洞长度达53公里,对方偷偷进去我们很难知情。”
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被刻字的钟乳石具体毁坏情况园方已派保护巡查科工作人员实地查看了,后续的处理方案正在商讨中。
▲图为巡查科工作人员实地检查
不少网友痛心:
“大自然赋予的美好就这样被破坏了”
━━━━━
专家解读钟乳石为何珍贵
据悉,江洲地下长廊位于河池市凤山县江洲瑶族乡境内,是全世界发育于二叠系可溶岩地层中第一长洞,洞腔由巨大的廊道和众多大型厅堂组成,共发育了25个地下厅堂,洞内景观独特。《中国国家地理》去年曾对该洞有专题报道,还上了该期杂志的封面。
有博主撰文表示:“该洞内情况复杂,建议不要贸然入洞,只在洞口拍照留念即可。”
若强行进入不允许参观的溶洞,会产生什么影响?
据上游新闻消息,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重庆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张锋指出,人为的行动会导致钟乳石断裂与岩体损伤,且人为活动产生的汗液、热量和湿气等会引发溶洞内部湿度、温度及空气流动的微环境扰动和加速风化,从而引发结构失稳。他提到,人类活动还有可能导致溶洞内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江洲地下长廊洞穴
张锋认为,钟乳石的珍贵之处在于其对地质历史考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形成时间很漫长,记录了大量的地质历史信息,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钟乳石的沉积速率和成分,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和地质活动情况。
他指出,钟乳石的形态多样,如石笋、石柱等形态特征,也为地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样本。
2024年12月,《法治日报》一篇针对钟乳石的调查报道,指出了钟乳石的保护现状。
为何破坏钟乳石的情况时常发生?受访专家指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缺乏对钟乳石资源明确的保护规定,在设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性开发风景名胜区时,同样缺乏对钟乳石资源配套的保护制度,而在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之外的野外钟乳石资源,更是处于保护缺失状态。
目前,已有不少地区认识到钟乳石资源的重要性,对此积极开展保护工作。
譬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钟乳石资源保护条例》,规定钟乳石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破坏、擅自开采或者非法经营。
各地与保护钟乳石资源有关的地方立法还包括《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等,其中明确禁止损毁、破坏、盗窃钟乳石。
北京某高校一位刑法学教授认为,针对破坏自然遗产、地质遗迹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考虑确立专门的罪名——故意损毁自然遗产、地质遗迹罪,为钟乳石资源提供刑法保护。
“从法律完善角度来说,确实有必要针对破坏自然遗产、地质遗迹的行为设立专门的罪名,让破坏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平恒说。
对于钟乳石的保护,澎湃新闻评论称——自然遗迹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相当程度仍取决于公众的文明意识。无论是游客还是户外运动爱好者,都应当认识到:钟乳石是大自然的创造,是一种宝贵的地质资源,那种动辄“上手”的习惯必须改掉。
来源:上游新闻、央视网、澎湃新闻、法治日报、网友评论
值班编辑 古丽 实习生 康斯诺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