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这场发布会,干货满满!

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是“走出去”企业的核心的诉求。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上海这一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试验田”,从保险保障、跨境结算、汇率避险、融资服务、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推动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行动方案》提出的18条举措将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更将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制度型开放提供指引。4月23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表示,围绕企业出海的新需求,将以《行动方案》出台为契机,持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更好地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

为“走出去”企业积极提供风险保障

加强保险保障,有助于提升出口企业全球经营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水平。《行动方案》明确,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服务能级、提供高质量再保险服务。

“2024年,出口信用保险全国承保金额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承保金额的增长态势也是良好。”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介绍,金融监管总局指导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积极履行职能,为企业出口提供风险保障。当前各方面对外贸都很重视,出口信保公司优化承保理赔服务,帮助客户开发海外新买方,提升限额满足率,探索业务试点,扩大保险覆盖面。

据悉,除了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当前金融监管总局还在指导保险业围绕外贸全场景,为“走出去”提供多方位保险保障。“保险业为‘走出去’企业境外资产提供保险及再保险支持,保障中资企业境外资产。”尹江鳌表示,“同时我们也指导行业加大投保便利性,方便跨境商务人员投保意外险等保险。开发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纠纷法律费用险、董监高责任险等产品;我们还积极地发展航运保险,就是船舶险、货运险等。”

今年以来,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尹江鳌披露,截至2025年3月末,已经有22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再保险分公司等机构在上海临港设立。目前,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业务的登记规模已经超过1100亿元,今年登记金额和交易金额有望跃上新台阶。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强化与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等的协调配合,积极推动建设要素聚集、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登记交易中心,支持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尹江鳌说。

跨境金融服务网络需与时俱进

“《行动方案》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陆磊介绍。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关税壁垒增多,冲击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从单一贸易向产业链布局延伸,企业全球化布局从单一市场转向了多区域协同,要求金融服务网络要同步跟进,针对不同市场特征和不同金融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陆磊表示,《行动方案》就是立足这一点,推出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系列举措,支持各类主体更加安全、便捷、高效“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上海是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在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中发挥了龙头作用。陆磊指出,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前进、成效显著,特别是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到了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国业务总量的47%。

吴伟认为,通过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可以为企业“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提供更高效率、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助力上海更好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企业全球布局的质效,引领并带动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

惠及更多市场经营主体

多项政策先行先试、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服务、强化数字化赋能......本次出台的《行动方案》包含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利好举措。

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行动方案》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便利化举措,为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提供“上海经验”。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流程的措施,力求为“走出去”企业构建一个安全、便捷、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金融服务环境。例如,优质客户可以免于逐笔审核单证,在银行凭交易指令就可以直接办理相关业务;完善上海自贸区全功能资金池跨境资金调拨等。此外,《行动方案》将显著优化“走出去”企业跨境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环节的业务效率与体验。例如,鼓励银行开展对个人与企业的数字身份跨境认证和电子识别,有助于扩大跨境收付业务中的数字化服务覆盖面。

优化外汇业务管理模式,有助于减少企业跨境交易时间和资金成本。对此,国家外汇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陈之为表示,在此次在上海先行先试的优化管理政策包括:一方面,对企业进行外汇合规风险等级分级,提供差异化、便利化金融服务,并鼓励在沪银行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建立试点银行外汇业务尽职免责申述评议机制,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质效。

“随着上述改革措施的不断扩围,将惠及更多的市场经营主体,‘越诚信越便利’的外汇政策导向将为上海营造更为优质的营商环境。”陈之为指出。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便利化政策也将进一步向科创企业倾斜。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苏赟介绍,《行动方案》提出推动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业务主体扩围,上海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可在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这将切实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助力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