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过就封杀, 大疆起诉美国防部! 输不起的不是技术, 而是体面
这事如果放在几年前,没人会想到,一家做无人机的民企,能把美国国防部告上法庭。现在,大疆真干了。
10月初,大疆正式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美国国防部对其发布的“安全威胁名单”决定。
简单说,美国防部给大疆贴了个“威胁国家安全”的标签,不准其参与政府项目,也不允许任何军方采购或合作。
而大疆的回应是:这锅,我不背。
要知道,这可不是第一次美国对大疆下手。早在2020年,美国商务部就把大疆拉进了实体清单,限制技术出口。
2021年又升级,把它列进“国防部黑名单”。原因几乎如出一辙——所谓“数据风险”“军事用途”——但每次都拿不出实质证据。
反倒是美国不少执法部门、消防局、救援队都还在用大疆无人机。
因为同等价位下,美国自己根本没有能打的产品。
就像一位美国消防员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的那样:“禁大疆?那我们要拿什么去救人,玩具飞机吗?”
从市场层面看,大疆现在是全球民用无人机的绝对霸主,市占率超过70%。美国第二梯队的品牌像Skydio、Autel都追不上。
大疆的产品不只是拍风景好用,关键是稳定、续航长、图传清晰,这些能力在应急、测绘、安防场景都是真正“刚需”。
所以,美国的这波封杀,更像是一场“技术挫败后的体面修复”——打不过,就立规矩;买不过,就立禁令。
而大疆这次选择正面刚,有两个层面的信号。
一是“法理上的回击”。美国防部这类“黑名单”其实是行政认定,背后没有正式证据审查程序,大疆用诉讼的方式,是要让法院确认:你不能一句“国家安全”就封杀企业的市场。
二是“规则上的博弈”。如果法院受理并开审,那就是一次对美式双标的实质挑战。大疆在声明中提到——美国的指控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正当程序,这话其实说得很克制,但背后的含义很清晰:这不是安全问题,而是竞争问题。
这件事带来的外溢效应也很现实。
不少美国业内人士担心,一旦大疆胜诉,会打开一个“先例”,让其他被列入黑名单的中国科技公司有机会翻盘。
而从更大视角看,这也意味着美国的“国家安全框架”正在被企业法律手段撕开口子。
这不是技术层面的较量,而是制度与规则的拉锯——谁能定义“安全”,谁就能定义市场的边界。
大疆的选择,看似孤勇,实则深思熟虑。
因为在全球无人机产业链里,大疆不只是卖硬件,而是掌握了算法、传感器、供应链整合的全栈能力。
它知道,美国再怎么封,也造不出等价产品。
就像当年对华为的芯片封锁一样,短期能卡脖子,长期反而逼出自研体系。
现在的大疆,已不再依赖美国市场营收,主力增长来自欧洲、中东和国内的工业应用。
也就是说,美国那边禁不禁,影响已经有限。
真正的意义在于:它要通过法律手段,戳穿“国家安全”这层虚伪外衣。
事情还没到结果阶段,但这次大疆主动出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讨论。
有人说,大疆这是“以牙还牙”;也有人认为,它是在用法律去恢复行业的基本规则。
无论哪种角度,都说明一点:在中美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企业不再只是被动挨打。
美国可以用行政令来画界线,但技术与市场终究是客观的。谁能造出更好的产品,谁就能赢得更多用户。
真正输不起的,从来都不是大疆,而是那个一边喊“自由市场”,一边拿禁令当护盾的美国。
你怎么看大疆这次“硬刚”美国防部?这是勇气,还是策略?欢迎聊聊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