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持续增长高发态势,市检察院发布中英文版知产白皮书
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744件3774人1,案件数和涉案人数同比分别上升27.4%、34.3%,总体案件受理量接近历史最高值。这是记者从今天(25日)市检察院发布的中英文版《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4)》中获悉的。
知识产权案件受理量增长,反映出以知识产权等经济权益作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行为形成高发态势,同时也表明司法机关对知识产权侵权犯罪查处力度在不断加大。其中,全市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548件965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1196件2809人。在法院生效裁判案件中,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及以上占比为43.1%,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占刑罚的多数,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整体上仍呈现轻罪化特点。
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侵犯商标权类犯罪仍是主要犯罪类型。全市受理侵犯商标权类犯罪案件1490件3162人,占刑事案件首位,案件量占比达92.1%。其中,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1001件1994人,居侵犯知识产权各罪名首位;假冒注册商标罪408件949人,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81件219人。受理侵犯著作权类犯罪案件98件236人,其中,侵犯著作权罪79件202人,销售侵权复制品罪19件34人。受理侵犯商业秘密罪29件53人,案件数较2023年增长20.8%。随着全市商业秘密刑事案件提级管辖机制正式确立,整体案件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核心技术、新兴业态等领域成为案发重点。
同时,法律监督持续深化,侦查和审判活动规范性有所提升。一是办理提前介入线索287件,其中检察机关主动介入案件数占比73.5%,提出口头或书面检察意见207件。二是提出侦查活动违法书面纠正意见后纠正采纳率保持100%。立案监督327件,追捕、追诉139人,其中54人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建议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5件,均已立案侦查,后经审查已批准逮捕2件2人,已审查起诉7件18人。三是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活动违法情形书面提出纠正意见3件,纠正采纳率100%。
综合分析检察机关审理的案件发现,知识产权犯罪共犯化团伙化程度加深。2024年办理的知识产权一审刑事案件,54.7%的案件系多人犯罪,案均起诉人数达2.1人,主要表现为多人结伙的共同犯罪和生产、销售的上下游犯罪。在多人结伙的共同犯罪中,既包括依据生产、销售、发货、客服等职责分工形成家庭作坊式、熟人圈式的犯罪团伙模式,也有以经营销售为核心成员,以雇佣外部技术支持为辅助成员,形成内外协作式的犯罪团伙模式。在上下游犯罪中,犯罪活动链条细化为原料供应端、生产装配端、销售营销端、物流发货端、技术辅助端等各个环节,形成制售假冒商品、传播盗版作品的全要素侵权产业链。
同时,无痕化的技术手段被更加广泛应用。犯罪行为人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手段更加具有技术性、隐蔽性。一是从传统的制售与注册商标完全相同的商品,转向制售非标产品。二是无痕化的技术手段被用于隐匿罪证,案件查办挑战显增。
此外,被侵犯的知识产权类型涉及社会生活和产业发展各方面。在消费领域,涉及假冒鞋包服饰、网红零食、保健品、净水处理、宠物用品、美容耗材、食品配方等。在文化领域,涵盖私服盗版游戏、印制盗版书籍漫画和制售动漫手办模型等。在科技创新领域,涉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能源技术、人工钻石培育等。
针对这些特点,检察机关强化核心技术、重点领域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强化提前介入、引导侦查以及在证据审查、法律适用方面的督办指导。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持续增长高发态势,市检察院发布中英文版知产白皮书》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