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副校长牵手法治小记者】“三桥护苗”守护成长:莫欣庆与他的“莫叔叔专线”
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林小双
法治副校长个人档案:
莫欣庆,男,197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95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公安分局水上派出所教导员(派驻双林派出所),担任双林镇第二中学法治副校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莫叔叔”。2024年4月,他推动成立“三桥护苗工作室”,构建“1+6+7+N”护苗帮扶体系,开通“莫叔叔专线”,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曾获评浙江省G20杭州峰会工作先进个人、湖州市“平安湖州”守护者、湖州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湖州市公安机关“最红党支书”、南浔区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突出贡献个人、南浔区第二届“教育园丁奖”绿叶奖等荣誉,曾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在他的努力下,三桥护苗工作室成立至今,“莫叔叔专线”收到的650余次咨询皆有回响,57名迷茫少年向阳而行。
法治小记者个人档案:
惠伊筱,女,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第二中学八年级学生。双林镇三桥护苗工作室首批“平安宣讲员”,也是南浔区首批法治小记者,擅长于写作与演讲。在“莫叔叔”指导下,她多次参与学校各类普法宣传,参与制作“未成年人游戏诈骗系列”宣传视频,是校园里有名的“普法达人”。
“三桥护苗”守护成长:莫欣庆与他的“莫叔叔专线”
走进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第二中学,“莫叔叔来了”的欢呼声总是不绝于耳。从人民警察到学生们信赖的“莫叔叔”,双林派出所民警莫欣庆用30载的从警经历诠释了法治副校长的责任与担当。
2024年4月26日,在双林镇党委政府支持下,莫欣庆牵头成立的“三桥护苗工作室”正式揭牌。这个集普法教育、犯罪预防、帮扶发展、心理疏导等功能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阵地,迅速成为当地青少年的“平安港湾”。
工作室得名于双林镇历史悠久的三座古桥,寓意“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力量,搭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桥梁”。室内精心划分党建办公室、心理疏导室、大小团辅室、私密谈话室、宣泄室等功能区,墙上醒目位置公示着“护苗工作架构”和“莫叔叔专线”电话。专线开通仅半年,就接到咨询求助237余次,成功干预校园欺凌事件12起,解决心理危机个案8例。
“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面临校园霸凌、家庭矛盾、学习压力等多样化问题频发,我们开通专线就是要让学生们无处诉说的心事有个出口。”莫欣庆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名初二女生通过专线匿名反映遭受社交孤立,工作室立即联合心理老师及多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团体辅导,仅用两周就化解了这起“软欺凌”事件。
在双林二中校长费宏看来,莫欣庆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把“生活变成了课堂”。在寒暑假期间,他从学习教育、感恩父母、回馈社会等角度入手,为学生们量身定制了一份“假期体验清单”,从做一个“小大人”亲自下厨为家人做饭,到参与安全宣防去服务社会、帮助投递包裹来体验社会工作,而后投身体育锻炼、挑战自我耐力。莫欣庆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难以触及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与挑战、如何珍惜与感恩,如何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在莫欣庆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深受触动的学生们主动将防诈骗、反校园欺凌等法治主题融入创作,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短视频。这些由学生本色出演的作品不仅在校园课间操时段循环播放,同时被各大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形成了“学生创作、校园首播、全网扩散”的立体化传播效应,让法治教育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同龄人的心里。
2024年以来,双林镇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发生率同比下降42%,校园欺凌发生率减少65%。更让莫欣庆欣慰的是,曾经接受帮扶和将他工作看在眼里的学生们纷纷要求加入他组织的“法治小记者团”,用画笔、镜头和文字传递法治正能量。
“莫叔叔就像我们双林的一座桥,连接起孩子们的现在与未来。”双林镇党委副书记尹建峰这样评价。在莫欣庆看来,法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平安的传播者”,而这正是“三桥护苗”工作室不变的初心。
我与“三桥护苗”工作室的成长故事
法治小记者 惠伊筱
我叫惠伊筱,是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第二中学的一名八年级学生,还是一名法治小记者。一年前,我还只是一个对法律懵懵懂懂的普通学生,直到遇见了“莫叔叔”——双林派出所的法治副校长莫欣庆,并成为“三桥护苗”工作室的首批“平安宣讲员”。从此,我的生活多了一份责任,也多了一束照亮成长的光。
第一次听说“三桥护苗工作室”,是在学校的法治课上。莫叔叔告诉我们,这个工作室的名字来源于双林镇的三座古桥,寓意着“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守护未成年人成长”。工作室里不仅有心理疏导室、团辅室,还有一条24小时畅通的“莫叔叔专线”,可以为专门为遇到困境的同学们提供帮助。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冬天发生的事情,我的同学遭受了社交孤立,她不愿告诉老师和家长,很长一段时间都很沉默,于是我鼓励她向“莫叔叔”专线吐露了心声。获得了莫叔叔和心理老师,还有志愿者哥哥姐姐们帮助的她,很快重新融入了我们的集体。后来,我的同学逐渐开朗起来,甚至在班级里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其他同学遇到困难时勇敢求助。
如今,作为一名法治小记者,我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更多的普法知识,还要把它们传递给更多人。在莫叔叔的指导下,我和其他小记者一起制作了系列“未成年人受骗案例”“如何面对校园欺凌”及“双禁”宣传视频。我们通过真实案例改编成情景剧,告诉同学们应该如何识别网络诈骗、保护自己以及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些视频不仅在校园里播放,还被了社交媒体,受到了家长和网友的点赞。
有一次,无意间听到一位低年级同学的妈妈说她的孩子看完视频后,再也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了。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成为“法治小记者”的我们真的可以影响和帮助他人。
去年,我们还策划了一场“反校园欺凌”主题演讲。我站在讲台上,用自己收集的案例和数据,向同学们讲解欺凌的危害和应对方法。演讲结束后,有同学悄悄告诉我:“以前觉得被欺负只能忍,现在我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了。”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法治教育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命运。
在“三桥护苗”工作室的门口,有一个“莫叔叔信箱”。同学们可以匿名写下自己的烦恼。作为小记者,我有幸协助整理过这些信件。有的同学写道:“父母总拿我和别人比较,我很痛苦”;有的倾诉:“同学在背后说我坏话,我该怎么办”。每一封信,莫叔叔和工作室的老师们都会认真对待。他们会组织团体辅导、家庭访谈,甚至联合司法所、妇联等部门,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如今,我们“法治小记者团”已经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15名成员。有的热爱演讲,有的喜欢拍摄,还有的像我一样擅长写作。我们的目标很简单:用同龄人听得懂的语言,让法治意识扎根在更多同学心里。
莫叔叔常说:“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规则,而是保护每个人的盾牌。”在“三桥护苗工作室”的影响下,我们学校的校园欺凌事件减少了,同学们的法治意识增强了,甚至有不少曾经接受过帮助的同学主动加入志愿团队,成为新的“平安宣讲员”。
作为法治小记者,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未来,我希望继续用笔和声音,记录更多法治故事,让更多孩子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三桥护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