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珠海6年3轮国企改革整合,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5年4月,珠海迎来新一轮国企改革整合,重磅消息接连抛出。

据相关公告及媒体报道,珠海市国资委将大横琴集团成建制无偿划转至珠海市珠光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作为珠光集团二级公司进行管理;格力地产并入华发集团,公司名称拟变更为“珠海珠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华发集团有限公司与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将共同组建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这是2020年以来珠海国企开展的第三轮改革整合,也是继珠海2024年完成第二轮国企改革后的又一轮重大调整,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又将给珠海带来什么?各界高度瞩目。

“超级平台”时代开启

六年时间,三轮国企改革整合,珠海国资国企版图加速重塑。

第一轮是2020年4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当时印发了《珠海市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提出按照加大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理顺部分企业产权关系的改革思路进行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和重组,目标是将原来14家珠海市管国企,2家市国资委直管企业减少至12家,无市国资委直管企业。

此轮改革整合的内容包括格力集团转让格力电器股权后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珠海安保集团有限公司升格为市管企业序列,华发集团整合城建集团和安居集团等。

而就在此前一年,珠海刚刚完成格力电器的混改,被媒体誉为“国企混改3.0”新标杆。

第二轮改革整合发生在2024年,内容包括珠将海九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无偿划至珠海华发集团有限公司;珠海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珠海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管企业管理,将珠海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珠海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珠海航空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建制整合至珠海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国资数字科技、低空产业投资运营公司等,几乎从年头贯穿到了年尾。

进入2025年,珠海第三轮国企改革整合接踵而至。

从目前公布的讯息来看,华发集团与格力集团携手,共同组建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成为最大亮点。

一名珠海国资人士介绍,珠海科技的组建是珠海国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一次重大战略布局。下一步,珠海科技产业集团将围绕新能源、半导体、医疗健康以及人工智能、智慧家居“3 2”产业布局,旨在打造出一个规模实力雄厚、业务结构合理、产业资源丰富、专业能力突出的市管一级科技产业发展新平台。

甚至有媒体撰文评价上述举措标志着珠海国资正式迈入“超级平台”时代。

事实上,除了上述三大节点,珠海国企改革近几年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只是涉及的范围、规模和影响力稍小,例如2021年珠海发布实施《国企改革行动方案》,聚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8个方面的36项重点改革任务进行推进;2023年组建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耕海洋产业……

有分析人士表示,与历次改革相比,珠海在2024、2025连续两年时间,密集进行如此大力度的国企改革整合在特区成立以来都属罕见。

不变的主线

6年3次国企改革整合的背后,珠海决策层又有何考量呢?

尽管时间节点不同,改革内容不一,但适应新形势,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激发新动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始终是一条不变的主线。

关于第一轮国企改革整合的目的,当时发布的《珠海市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方案》明确,旨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与资本运作,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

时任珠海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的回答则更为清晰直接:通过股权合并整合、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合作等方式,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优势资源集中”原则进行重组整合,消除企业间同质化无序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以及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实体经济领域集中,向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集中。

2024年开展的第二轮国企改革整合,官方并未披露太多信息,但分析改革路径,不难发现,着眼点仍是提高国资国企资源配置效率效能,进一步消除同质化无序竞争,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那么,珠海今年开启的第三轮改革整合又有何用意呢?

3月31日,珠海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大会。市委书记陈勇表示,要进一步加快全市国资国企的战略性重组,全面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资国企进一步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结,向新质生产力方向发力,努力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

2023年,“新质生产力”概念首度提出后,各地国有企业和产投平台纷纷加强了对新质生产力的组织服务和投资运营,致力于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和制度改革协同发力,推动自身向现代化、市场化、可持续化方向转型。

有熟悉珠海国企改革和产业发展的业内人士表示,伴随各地竞相发展新质生产力,加码投资未来产业,竞争将更趋激烈。珠海选择在此时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整合,是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旨在进一步核心竞争力。而6年时间3轮改革整合,尤其是去年和今年一连两年持续推出改革举措,向外界展现了珠海通过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持续激发新动能,加快提升城市能级量级,力争“十五五”实现GDP万亿级规模这一目标的决心和魄力。

而就在最新一轮国企改革开启前的2025年2月5日,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举行的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珠海市委书记陈勇明确提出:“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锚定‘十五五’实现GDP万亿级规模这一目标,聚焦加快建设具有珠海标识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主题,不断提升珠海在全省全国高质量发展版图中的份量和标识度。”

截至2024年,珠海GDP为4479.06亿元,要在未来六年再翻一倍多,实现GDP万亿级规模,珠海国企能否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尤为关键。

剑指2万亿

三轮国企改革整合,究竟给珠海带来了什么?

2020年4月,第一轮改革实施后,珠海国资国企一度跑出了快速发展的跃升曲线。

珠海市2019年和2020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显示,改革前一年,珠海全市国有资产总额9109.06亿元,同比下降3.23%。伴随改革实施,至2020年底,珠海全市国有资产总额首次破万亿元,达11761.38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31%,比2017年增加3700.95亿元,增长46%。

两相对照,此轮改革带给珠海国资国企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至第二轮、第三轮国企改革开启前的2023年底,珠海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已攀升至12924.0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0.19%,实现营业总收入2770亿元,同比增加10.04%,实现利润总额87.94亿元,同比增加59.36%,国企体量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尽管珠海国资国企尚未发布2024年数据,但在完成第二轮改革整合的这一年年末,珠海新质生产力发展便跑出了“加速度”。

官方统计显示,2024年,珠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其中,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精细化工、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别增长35.2%、21.4%、15.9%、12.8%、7.2%。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0%、12.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6%、37.8%,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水平6.0个、3.1个百分点。

珠海市统计局在2024年经济运行简况中总结:新质生产力已经引领珠海高质量发展。

在前两轮改革的助力下,珠海一些国企也实现了高速发展,以其中的“佼佼者”华发集团为例,截至2024年底资产总额超7200亿元、净资产超17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超1740亿元,利税总额超170亿元。其中,仅资产总额一项来就比第一轮国企改革整合前的2019年近乎增加了一倍。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珠海此轮改革尚在推进之中,具体成效如何,又会给相关的珠海国企以及整个珠海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答案还需留待时间检验。

引人瞩目的是,2021年发布的珠海市市属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一个阶段性目标:“国资规模效益迈上更高台阶,市属国企总资产规模达到2万亿元”。

实现第一个万亿目标,珠海全市国资国企用了约40年时间。从1万亿跃上2万亿的新台阶,珠海又需要多久?各界拭目以待。

《说亮话》栏目 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