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奥运冠军担任体育顾问,打造区域校外15分钟运动圈,闵行“以体育人”这样做

严格落实每天体育综合活动2小时,实施家校健康“合伙人”计划,鼓励亲子运动;建设体育文化长廊、体育名人墙、冠军风采展示区,积极打造“最美大课间”“最美运动瞬间”等美育样板,开展“运动解压日”,设立“阳光体育勋章”……今天(4月19日)举行的闵行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会上,最新发布的《闵行区学校体育工作方案》从“优化学校体育项目布局”“建设多元体育赛事平台”等多方面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要求,发挥“以体育人”综合价值。

【每名学生掌握2至3项伴随终身的运动技能】

如何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方案》明确,多途径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长,小学阶段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 每周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高中阶段推进“每天1节体育课(含体育活动课)”,构建“早锻炼 大课间 体育课 课后服务”全天候运动链,倡导开展以慢跑等有氧运动为主的早锻炼,落实每天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得占用体育课、体育活动时间。

闵行区龙茗路幼儿园幼儿骑平衡车。

为创新体育教学改革,《方案》提出探索运用可穿戴设备、智慧操场、虚拟现实互动等新技术。在优化学校体育项目布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做强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重点项目,巩固田径、体操、曲棍球等优势项目,大力发展游泳、水上、自行车等潜力项目,积极扶持冰上、攀岩、智力运动等新兴项目。结合区域特点、地方资源和文化氛围,分片布局:南片重点培育网球、棒垒球、体操项目,中片聚焦游泳、射箭、击剑项目,北片着力打造武术、赛艇、自行车运动高地,东片发展皮划艇、排球、攀岩特色集群。

七宝三中学生练习射箭。

此外,优化“一条龙”布局,分步骤优化以高中为龙头、初中为龙身、小学为龙尾的学校体育“一条龙”布局,3年内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构建以9个重点项目为主,若干个区域特色项目为辅的“9 N”一条龙布局结构。为推动“一校多品”,每所学校结合学生兴趣、室内外场地条件等开设7—8种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小学普及推广足球项目,在小学三年级坚持推进“人人学游泳”,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项目,确保每名学生掌握2—3项伴随终身的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

【建设多元体育赛事平台】

《方案》强调,建设多元体育赛事平台,构建覆盖全员、贯穿全年、分级分类的“班级—校级—区级”联赛机制。设置“6 X”比赛项目,其中6个为必赛项目:足球、广播体操、踢跳、啦啦操、田径、羽乒网(三选一)。扩大赛事覆盖面和影响力,按月编制和发布全区中小学生体育赛事历,通过3年时间实现区级比赛参赛人数不低于区域学生总数的30%,重点培育“小闵超”校园足球满天星联赛、“全国啦啦操大赛(上海闵行站)”等品牌赛事。

广泛开展校内体育竞赛,全面落实学校每年春秋两季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每学期开展班班赛、年级赛、对抗赛等校内体育竞赛,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比赛、校校有特色”。每校至少组建一支特色项目校队,推行“班级体育荣誉榜”“校园体育吉尼斯”等激励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此外,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定期组织家长参加运动健康培训,指导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体育作业,鼓励亲子运动。盘活区内体育场馆资源,推进14个街镇(莘庄工业区)的80片公共运动场、23家游泳场馆向学生公益性开放,形成区域青少年校外“15分钟运动圈”。

【试点推进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

怎样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队伍?根据《方案》,按照教育教学活动实际需求配足体育专任教师,采取专兼职结合等方式充实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试点推进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面向取得专业资格的优秀退役运动员等公开招聘,鼓励非体育类学科教师培训后从事体育活动组织工作。

当日,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主任、奥运冠军陶璐娜,亚足联讲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吴金贵等11位体育专家顾问获颁聘书。作为闵行学校体育专家顾问,他们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贯穿课程设计、赛事指导、师资培养等环节,为学校体育提供专业支持,助力学校体育高水平发展。

闵行区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同日揭牌,将统筹联动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等资源,建设集成体质监测、专项训练、赛事服务等功能的高品质学生体育综合性运动场馆,为区域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一体化、系统化、专业化支持;通过加大数字赋能,配套AI运动设备与智能计算平台,实现学生体育学习、锻炼、比赛、体质监测的管理和过程性评价,开展学生运动能力、体质健康、肥胖和视力防控干预,促进学生提升体质健康。

《奥运冠军担任体育顾问,打造区域校外15分钟运动圈,闵行“以体育人”这样做》

栏目主编:徐瑞哲 图片来源:闵行教育

题图说明:闵行区学生打篮球。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