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挑明后果,莫迪还想牺牲中国利益,与特朗普达成交易?
中国已经挑明后果,莫迪还想牺牲中国利益,与特朗普达成交易?
这事儿看着就像印度总理莫迪在钢丝上跳广场舞——既要讨好美国递投名状,又舍不得中国给的技术和供应链,结果一脚踩空摔得鼻青脸肿。
就在美国副总统万斯带着全家老小来印度"探亲"的当天,印度突然宣布对中国钢铁加征12%关税,这时间卡得比网红直播间上链接还精准。
可莫迪怕是忘了,半年前中国工程师刚帮他们建起世界最大炼铁高炉,现在炉子里的火还没熄呢,印度就抡起关税大棒砸恩人,这波操作看得人直呼魔幻。
先看看印度这出戏的台前幕后。
万斯的专机还没在新德里落地,印度财政部就急着发布关税新政,200天的有效期正好覆盖美印贸易谈判周期。
这摆明了是要拿中国当见面礼,跟特朗普讨价还价。
印度嘴上说着"保护本土企业",眼睛却直勾勾盯着美国手里的F-35战机和液化天然气订单。
可他们似乎忘了,自家炼钢用的焦炭60%得从中国进口,就连塔塔集团那个年产437.5万吨的明星高炉,都是中国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出来的。
这就好比徒弟刚学会切菜就要砸师傅的锅,结果发现自己连菜刀都要找师傅买。
印度钢铁业现在就是个虚胖的巨人,看着1.4亿吨的粗钢产能挺唬人,实际年产量才8500万吨,产能利用率低得跟节假日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似的。
更打脸的是,他们连续两年当上钢铁净进口国,去年从中国买的钢材就占了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下游的汽车厂、机械制造商宁可多交关税也要用中国钢材,因为自家产的钢材质量跟中国货比起来,就像山寨机碰上了旗舰款。
莫迪政府这关税大棒挥下去,最先喊疼的恐怕是印度本土制造业——建筑工地等着钢材开工,汽车厂眼巴巴盼着原料,结果成本哗哗往上涨,这画面想想都替印度企业心塞。
要说这里头的地缘政治算计,莫迪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
眼看着中美贸易战打得火星四溅,印度想当那个捡漏的渔翁。
可现实是鱼没捞着,自家竹筏先漏了水。
中国商务部早把话挑明了:谁敢拿中国利益做交易,咱们绝对对等反制。
印度要是真把中国惹毛了,别说焦炭断供分分钟能让高炉熄火,光是限制工程机械零部件出口,就能让印度基建项目集体趴窝。
更讽刺的是,印度现在70%的炼钢设备、40%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还指着中国供货,这关税大棒挥得再狠,也改不了"印度制造"骨子里的中国基因。
这场闹剧最黑色幽默的,莫过于那座中国援建的全球最大高炉。
当初塔塔集团把这项目吹成"印度制造里程碑",现在炉子里烧的焦炭还得从中国运。
印度媒体吹嘘产能暴涨500万吨,却绝口不提这数字连中国钢铁巨头一个分厂的产量都比不上。
这就好比小学生拿着博士生导师指导的论文去炫耀,转头却说导师抢了他风头。
中国企业这波技术输出,活脱脱演了回现代版《农夫与蛇》——刚教会徒弟炼钢,徒弟转身就把师父的钢材挡在门外。
莫迪政府这套"吃饭砸锅"的操作可不是头回了。
看看小米被抢48亿、vivo账户遭冻结这些前车之鉴,就知道在印度做生意堪比走钢丝。
现在连帮着建国家命脉产业的中国企业都要坑,这吃相实在难看。
但印度可能没算明白账:中国钢铁对印出口只占总量2.7%,就算全断了也就是少赚点零花钱;
可印度要是丢了中国的技术支持和原材料供应,那可不是交12%关税能补回来的窟窿。
这就好比为了省停车费把车砸了,回头发现修车钱够交十年停车费。
说到底,莫迪这波操作就是典型的机会主义——既想蹭中国的发展快车,又想抱美国大腿捞好处。
可国际政治不是自助餐厅,不能鱼肉熊掌兼得。
中国早就把底线画得清清楚楚,印度要是铁了心当美国的马前卒,迟早要吞下自酿的苦果。
毕竟,当炼钢炉里的火苗开始摇曳,最先烫伤的还是玩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