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原产地认定新规出台:重构全球半导体贸易格局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于4月11日发布紧急通知,明确集成电路原产地认定标准从传统封测地改为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根据海关总署规定,集成电路无论封装与否,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均以晶圆制造(流片)环节所在地为准。这一调整旨在更精准识别芯片技术来源,规避通过东南亚封装测试环节规避关税的行为。
背景:全球芯片供应链高度分工,美国通过技术管制强化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中国新规直指“技术来源”,将直接影响美系芯片的关税成本,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新规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德州仪器(TI)、英特尔等IDM厂商:其美国本土晶圆厂占比高,流片环节在美国的芯片将被认定为“美国原产”,面临最高84%的反制关税。
订单停滞与成本上升:多家美系厂商暂停新增订单报价,渠道商表示“美国流片的芯片成本将大幅提高”。
英伟达、AMD、高通:由台积电(中国台湾)流片的芯片不受关税限制,其AI芯片(如英伟达H20)仍可正常出口中国。
供应链重组:企业可能加速将流片环节转移至非美国地区,如台积电或中芯国际。
模拟芯片领域:德州仪器等美系厂商的市场份额或被国产替代,如圣邦股份、芯海科技等企业受益。
本土晶圆厂扩张:新规推动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承接更多国际订单,带动设备材料需求。
区域化制造趋势:日本、韩国、印度等地加速本土芯片产能布局,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技术竞争加剧:原产地规则成为各国争夺技术主导权的工具,倒逼企业技术迭代。
渠道商与报关企业:表示“现在没有人敢报价”,市场面临短期混乱,但长期将加速价格调整。
资本市场反应:国产芯片板块大涨,科创综指ETF单日涨幅超2.5%,反映市场对替代逻辑的看好。
企业应对策略:部分厂商已启动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如英特尔与台积电合作分散风险。
政策深化:中国或进一步细化原产地规则,推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技术博弈:中美技术脱钩背景下,全球半导体格局将向“区域化、去政治化”方向演变。
企业机遇:国内企业需强化技术积累,把握成熟制程替代与先进制程突破的双重机遇。
芯片原产地新规不仅是关税政策调整,更是中国重构半导体产业链话语权的关键一步。在技术封锁与全球化分工的矛盾中,全球半导体行业正迎来新一轮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