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走老人心中的“垃圾山”咋这么难
19 日,河北科技大学光华志愿服务队的十几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老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用了整整四个小时,才将张老太太堆积成山的垃圾清理完。对于这一清理行动,小区居民纷纷点赞:以后不用怕夏天臭,也不用担心有消防隐患了。老人过度囤积废品常造成消防和健康隐患,又容易引发邻里矛盾,这种情况在不少小区都出现过,是社区工作人员最头疼的难题之一。

老太太囤积的物品堆满了小房。
八旬老太太囤积成瘾
张老太太原住在华平社区华平胡同水泵厂宿舍的 2 楼,自多年前,老太太就有拾荒囤物的习惯,致使家中的 " 垃圾山 " 不断 " 生长 "。虽经社区工作人员多次提醒,邻居们多次投诉,但是老人的习惯难改。往年天气一热,那难闻的气味儿附近的居民都能闻见,令邻居们苦不堪言。后来,这栋宿舍楼被鉴定为危房,所有人员都搬迁出去了。老太太也不再在此居住,但是仍然将捡来的旧衣物、纸盒、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等杂物堆积在此。楼梯间、楼道、门口、楼下的空地上,都被老太太捡来的物品占据。至于老太太原住屋的房间、小房更是堆积得满满当当,打开房门甚至无法迈进屋内。

青年志愿者整理清运堆积的废品。
同为水泵厂宿舍居民的一位大姐告诉记者,早些年,宿舍都住人的时候,老太太就开始囤积废旧物品。因为邻居们的反对,老太太只是把东西堆在自己家中。但是当居民都搬走之后,老太太就开始把东西堆在楼道楼梯间。因为垃圾堆积问题,这位大姐的家人也多次跟老人以及老人女儿交涉,都没有根本性改变。大姐指着西侧说:" 你看,一墙之隔就是 23 中的校园,这里堆积这么多东西,万一有人扔烟头,或者夏天高温垃圾自燃,这后果可不堪设想。"

这一次清理,是社区积极响应居民的投诉,联系家属和大学生志愿者携手聚力开展的大清理行动。这也是针对此户居民三年来启动的第二次清理 " 垃圾山 " 行动。据了解,此前社区就曾帮助老太太清理过一次,拉走了两车堆积物。可惜老人习惯难改,于是新的 " 垃圾山 " 很快又成型了。今年初,老人已经去世,这次清理的是遗留下来的物品。

社区工作人员帮助家属清运囤积杂物。
社区工作人员带着志愿者帮家属一起清理废旧物品。20 余人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用了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才把楼梯间和楼道的垃圾清理干净。随后又进行了简单分类。对于旧纸箱、瓶子等物品,社区工作人员帮忙联系了废品回收人员回收;旧家具、木板、旧被褥、旧衣服等物品则被装进打包袋里,共清理出 20 余袋垃圾杂物,还有部分大件的杂物则暂时放在墙角,等待垃圾清运车运走。

清理干净后的楼道。
及时发现 尽早关爱
才能搬走老人心中的 " 垃圾山 "
其实,哪个社区若有这样一位拾荒成瘾的老人,都是一件令工作人员和邻居头疼的事儿。
张老太太生前每月有近四千元的退休金,有一个住在同一座城市的女儿,但依然难挡家里家外遍布垃圾。不仅老人的原住房堆满垃圾,据说老人租住的地方也堆满了各种杂物。
无独有偶,在桥西西里街道西雅社区也曾有一位喜欢捡垃圾的老人。老人积攒的垃圾不仅占了自家窗下的空间,甚至堆到邻居的房前屋后。邻居们劝说、投诉、争吵都解决不了问题,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很长时间才做通老人的思想工作,清走了几车垃圾。
长安区谈固街道瑞城小区的一户居民,女儿女婿身价不菲,儿子儿媳都是公职人员,依然难挡家中老太太捡拾囤积物品的行为。" 不仅从外面往家里捡东西,家里现成的东西也都留着不用,十来桶食用油被老人囤积过期多年。家里人劝说,老人总是口头答应得好好的,一转身又出去拾荒。" 老人的女儿陈女士无奈地叹息。
桥西区白金公寓七旬的冯先生,由于在楼道和地下室大量堆积杂物,给邻居生活出行造成不便,被邻居们反映到物业、街道、治安、消防等多个部门,老人口头上答应自己清理,但是没过几日楼道就又被他捡来的各种杂物堆满。
" 在心理障碍诊断中,有一种疾病叫作囤积障碍。"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魏曙光介绍说," 其实从儿童到成人,都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收集或储藏物品的行为。儿童会收藏玩具、橡皮等物品,成年人也可能会收集各种物品。正常的收集或储藏物品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但是过度的、病态的收集或储藏物品会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有囤积障碍的个体会认为非常有必要收集或储藏物品,当需要丢弃物品时,则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痛苦。"
囤积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表现:持续难以丢弃或放弃物品,不管它们的实际价值如何。个体有强烈的积攒物品需要以及丢弃物品的痛苦。难以丢弃物品导致了物品的堆积,导致生活区域的拥挤和杂乱。这种习惯还导致了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囤积障碍患者会不顾物品的实际价值如何,而将其积攒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造成生活区域杂乱不堪,患者因此感到痛苦,但却无法控制。严重时,此障碍可能威胁到家人的安全。失火、跌倒,不干净的空间和腐烂的食物,都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它也可能破坏家庭关系,并引起邻里不和。魏曙光表示,曾经的艰苦日子,再加上所受到节俭传统的影响,中国老人在这方面的问题相对突出,但到了影响生活还不能放弃的时候,就是一种病态了。
所以,在这些有囤积障碍的老人心里,同样有一座难以搬走的 " 垃圾山 "。就如张老太太,虽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下,清理走了一次废品,但是两年多的时间,老人就又堆积出了新的 " 垃圾山 "。
" 其实老太太并非没有生活来源。但是老人可能以前过惯了苦日子,见到什么都舍不得扔掉。我问过老人,捡这么多东西,有可以回收的为什么不卖掉。结果老人说,想攒着,等哪一天自己老得动不了了,再卖掉贴补家用。可是,到老人去世,这些东西也没卖掉,只是一味囤积。" 社区工作人员说。
资深心理咨询师、惠民心理社工汪可友在社区工作期间,也多次接触有此类状况的老年居民。她发现老年人的这种囤积障碍可能与安全感有关:" 需要关注这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鼓励他们参与各类社区活动,提升他们的安全感,才能寻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途径。老人用囤积物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还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前兆,这在独居老人中更容易发生。对于家人和社区工作人员来说,给予更多的关怀与陪伴,让老人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被爱,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囤积障碍的发生概率。尤其是家人,更需要及时发现,尽早关爱,让老人安全感的需求得到满足,老人的这种囤积障碍可能会得到缓解。否则,等到老人家里已经堆满垃圾,他们心中的这座‘垃圾山’也难以搬走了。"
文 / 图 燕赵晚报记者 方小北
热点推荐
石家庄都市圈获批!
石家庄新增 4591 个公共停车泊位!具体位置→
闯进全国桥牌锦标赛公开团体赛决赛 石家庄队创造历史最佳战绩
编辑 齐颖 责编 霍尚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