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副总裁周芸: AI落地难的根源远不止技术准确率
新浪科技讯9月11日下午消息,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副总裁、数字蚂力董事长兼CEO周芸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在企业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破局之道。她指出,尽管大模型技术已发展四年,基础能力不断突破,但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仍普遍处于“潜水区”,AI的价值远未体现在财务报表和利润增长上。
周芸回顾了自2022年底ChatGPT问世以来的AI发展进程。她提到,2023年企业主普遍处于“焦虑、好奇”的状态,担心错过“AI的iPhone时刻”;到了2024年,技术发展迅猛,推理模型、多模态模型相继推出;2025年初,DeepSeek等模型的出现,使得AI在图片理解生成、多任务处理、科学问题解答等能力上“甚至超过了人力智能”。
然而,技术的飞跃并未带来企业应用的广泛成功。周芸发问:“为什么反而企业的日志应用,包括很多企业主的体感,并没有体现出这些技术给他们带来的更深远,或者是更期待的影响?”她指出,当前企业AI应用大多停留在“创意类的生成纹身图、纹身视频”,用于电商混排剪辑,或在客服领域“用来降低人工的服务的量,并不是真正能做到提升客户的体验”。
周芸认为,AI落地难的根源远不止技术准确率。她以“容错率”为例:即便每个AI节点准确率达90%,五个节点串联后整体准确率便“马上到及格线以下”,这使得企业难以在复杂流程中放心使用。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协同难题”。她指出,现有业务流程和生产关系都是“为人和人的协同去设置的,并没有去按照人和AI的协同去设计”。她举例说明:“AI生成代码实在太难测了。我根本看不懂你的函数的命名逻辑”,而当问题转交人工处理时,“人也不知道机器人回答了什么,他还要去重复问一遍客户”。
这背后是“治理机制的问题”。周芸尖锐地指出:“如果人和agent协同,agent出了问题,怎么甩锅?”现有的企业考核机制以个人为单位,无法适应人机协同的新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
周芸提出,解法在于“重塑核心生产关系的人机融合”。她强调,不能“用原来的生产关系,原来的企业的业务流程去定义现在的AIagent和员工的协同”。
为此,蚂蚁集团数字蚂力推出了“人机融合的全托管式服务”。周芸解释:“我们来提供人,我们来提供机,我们来定义重塑新的生产关系。而企业只需要把这个业务流程托管给我。”在此模式下,企业无需承担“协同成本、技术的运维成本,包括应用大模型的确定性问题所产生的风险问题”,“这些风险都由我们来承担”,而数字蚂力“交付一个确定性的结果”。
周芸特别强调AI的普惠价值。她透露,数字蚂力已为金融、电商、出行等行业的上百家企业提供服务,沉淀了大量行业方案与know-how。这些经验将被用于服务小微企业。
她介绍了为小微企业打造的“人机如一的托管式服务”数字员工团队。她解释,这与传统外包不同:“外包是说你永远是你给他的SLA,你给他的标准任务,他给你完成就行了。而自己的员工和团队是应该是有自驱力,有支持力,不断的去提高这个效果。”
首批推出的五代数字员工包括:AI电销营销团队、AI销售教练、AI数字客服团、AI督导员以及AI开发运维团队,旨在成为企业内生的、伴随企业成长的数字力量。周芸最后强调:“AI真正的价值是在于普惠。”(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