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 实测地图App广告竟“泛滥”至此
昨天,三言提到有网友称百度地图打车界面存在“弹窗广告”,并且关闭按键非常隐蔽。(详见:继“车道级广告”后,百度地图再被曝打车强制看广告)。
9月1日,针对有网友反映百度地图打车界面存在弹窗广告且难以关闭一事,百度地图方面回应称,媒体报道展示的截图,与百度地图线上实际情况不符,有提供明显的关闭按钮,用户可随时手动关闭,且关闭后当日不会再触发。
对于报道中的截图问题,正在联系首发的媒体和用户核查。百度地图始终致力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智能的出行辅助。用户在使用地图时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后台留言或联系百度地图客服中心。
今天,笔者特地针对地图广告植入问题,对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进行了测试体验。
整体体验下来发现,无论是百度地图还是高德地图,都存在不少广告植入;并且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
但地图App免费提供服务,客观上也确实存在生存问题。如何平衡商业化和用户体验,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开屏广告:容易误触发跳转第三方
首先从打开软件的开屏广告说起。
本次测试中,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都存在开屏广告问题,并且都占据了屏幕大部分区域。
其中,高德地图的开屏广告充斥整块屏幕,而跳过广告按键在界面右上角;
而百度地图的开屏广告也都基本占满整块屏幕,并且关闭按键同样在右上角区域。
此外,两款产品的开屏广告也都是互动性质广告,包括“点击”、“向上滑动”以及“扭动手机”等互动方式。
无论哪种都存在不小心误触发,跳转问题。
主界面:横幅式或者悬浮窗式广告
进入两款地图主界面后,三言注意到都存在广告植入。
本次测试中,高德地图在主界面上方会以横幅形式展现广告,点击后跳转第三方界面;
百度地图主界面中,广告以悬浮窗形式出现在界面左上方,相对高德地图更明显。
导航界面:以横幅式广告为主
在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公共交通导航页面中,也存在广告植入。
本次测试中,使用百度地图公交导航过程中,存在横幅式广告;
高德地图的“驾车导航”界面,会在下方出现广告横幅,不过测试中通常是酒店类有针对性的广告。
打车界面:弹窗广告、悬浮窗广告并存
然后就是打车界面广告了,两款产品都有对应植入
比如百度地图打车界面的弹窗广告,覆盖界面中央区域,而关闭按键在广告下方;
高德地图打车界面也存在类似的弹窗广告,并且关闭按键也在广告下方。
此外,除了弹窗广告,高德地图的打车界面里还有横幅式以及悬浮窗广告,位置在选择目的地区域上方和界面右侧。
实际上,地图软件还在不少界面都存在广告植入,比如已经“见怪不怪”的借钱广告、代驾页面弹窗和订酒店页面的相关广告等。
如何平衡商业化与用户体验?
从开屏互动广告到导航页横幅、从打车弹窗到悬浮图标,广告的“无孔不入”已成为行业常态,但对于地图软件来说,“免费服务究竟该如何生存”?。
严格来说,地图类应用推出广告并非不可理解。高精度地图的采集、更新和维护需要巨额投入,人工智能语音、实时路况、多模态交通规划等功能,更需持续的技术迭代和服务器资源支撑。在没有向用户直接收费的模式下,广告自然成为最直接的收入来源之一。
“用爱发电”显然不可能。
然而,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是否该有广告”,而在于“广告以何种形式存在”。如今用户所抱怨的,并非广告出现本身,而是其侵入式、误导性甚至干扰性的展示方式。例如摇一摇跳转无法取消、弹窗遮挡操作界面等。这类设计不仅损害用户体验,更在某种程度上消耗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尤其在地图这类强工具型产品中,用户的核心诉求是高效、准确、安全地完成导航任务。广告的过度植入可能导致界面混乱、操作失误,甚至在驾车场景中带来安全风险。若平台因短期商业化压力而牺牲使用体验,长期来看反而可能造成用户流失和品牌价值损伤。
但也必须承认,纯粹“去广告”的愿景并不现实。更需要讨论的是广告的“底线”在哪里。是否可以在非导航核心界面投放?是否能够提供付费去广告选项?
另一方面,地图平台亦在积极探索广告之外的商业模式。从出行、本地生活到汽车生态,两家企业都在试图将地图从单一导航工具升级为“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
说到底,地图应用的商业化本质上是一场平衡术。既要保障技术投入与商业可持续性,又不能透支用户信任与产品体验。或许未来的突破点在于两方面:
一是通过技术优化提升广告精准度和场景契合度,减少“为投而投”的粗暴展示;
二是加快探索用户自愿付费的增值模式,例如更高精度的导航、独家景区导览、无广告专业版等,让用户真正拥有选择权。
在地图服务已如水、电一般成为公共品的今天,平台方如何在生存压力与用户权益间取得平衡,不仅是一个商业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技术伦理与行业长期发展的命题。广告可以存在,但不应成为唯一答案;商业化必须推进,但需以不损伤核心价值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