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鍙屽煄缁忔祹鍦堣�瀵熴姽 锝滄垚娓濇捣鍏虫惡鎵嬶紝鍔╁姏鍐呴檰寮€鏀鹃珮鍦板姞閫熷礇璧�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马嘉豪

近日,在重庆西永综保区内,爱思开海力士半导体(重庆)有限公司通过“综保区设备零配件便捷监管模式”申报出区的一批专用设备,在四川完成维修后顺利返回企业,重新投入运行。

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前,随设备整机进口的零配件没有独立的进境(区)申报备案记录,在单独出境(区)进行检测维修时需要重新进行备案。新模式落地后,川渝两地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开展制造设备零配件调拨、退换、维修等业务,可以压缩通关时间25%,节约相关费用30%。”

上述案例只是成渝海关协作成果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重庆“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业务办理网点,来自四川的外贸企业顺利取得申办的电子口岸卡“共享盾”,即将拓展新的业务;在成都国际铁路港,卡车穿梭、作业繁忙,一列列中欧班列(成渝)钢铁驼队驶向欧洲,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重庆海关与成都海关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紧密携手、相向而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面提速与显著成效注入了强劲动力。

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资料图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资料图

一季度川渝外贸进出口额均实现正增长

3月7日,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专列,满载德国葡萄酒、法国奶酪,从荷兰蒂尔堡出发抵达成都国际铁路港,跨越山海奔赴“春糖”之约。

紧接着,装载着28吨柠檬鲜果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从重庆潼南鸣笛启程,奔向越南市场。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空中”陆海新通道,这些繁忙的开放通道见证着川渝两地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据成都海关统计,2025年一季度,四川外贸进出口额达2580.4亿元,规模居全国第8位,同比增长7.6%。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进出口规模首次在开年一季度突破2500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与此同时,重庆外贸同样表现出色。一季度,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165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高于全国增速2.8个百分点。

其中,东盟是重庆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281.4亿元,同比增长10.5%。此外,重庆对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也分别同比增长30.9%、9.2%、41.2%,外贸“朋友圈”持续扩大。

中欧班列(成渝)号。资料图

成渝海关携手 助力企业“闯世界”

川渝两地外贸的共荣景象背后,离不开近年来成都海关、重庆海关的紧密协作与不懈努力。

2021年1月1日,重庆、成都两地同时发出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以来,两地海关协同优化监管流程,推广“铁路快通”模式,实施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境内段运费扣减等惠企措施,持续提高铁路进出口货物运输通行效率和便利化水平。

在陆海联动方面,两地海关携手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3条主通道发挥作用,让西部内陆成为开放前沿。

沿江而行,两地海关共同助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将“上海—重庆”进口转关“离港确认”监管模式扩大至四川泸州、宜宾港,压缩货物在港作业时间1-2天。

乘风而上,两地海关携手助推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支持开通更多行李直挂的“通程航班”,加快开辟国际客货运航线。

外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开放平台的支撑。川渝两地海关推动扩大开放平台规模,释放开放平台效能,为两地开放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拓空间。

成都海关所属青白江海关关员查验中欧班列出口货物。

截至目前,包括在建的重庆铁路港综保区,两地共有13个综保区、6个保税物流中心,在西部地区占比达三成;建成23个指定监管场地,有效满足不同类型进口货物监管需求。

川渝两地海关还不断支持口岸扩大开放,成都航空口岸成为中西部唯一、全国第三个双国际机场运行的口岸,重庆港开放口岸扩大至万州新田港区、涪陵龙头港区、江津珞璜港区。成都高新综保区、重庆西永综保区、重庆两路果园港综保区进出口货值常年保持全国综保区前十。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两地海关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川渝自贸协作机制,支持做大做强加工制造业态,推动两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全球最大OLED生产基地、全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全球50%以上的平板电脑、1/3的笔记本电脑出自川渝。

重庆海关所属永川海关关员对出口的柠檬鲜果开展现场查验。

专家:成渝海关可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沟通

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指出,川渝两地均为内陆开放高地,其中,中欧班列作为典范,不仅是联结西部地区与欧洲的重要通道,亦是内循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板块。川渝两地也是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水道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该区域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海关作为推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平台,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国家的鼎力支持。”李勇研究员表示,目前,川渝两地已拥有13个综合保税区、6个保税物流中心及23个指定监管场地,通过物流与保税政策的驱动,川渝正着力促进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环境下,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尤为迫切。

李勇研究员认为,成渝海关携手并进,支持高水平开放与发展,无疑为提升外向型经济比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同时表示,“外向型经济作为重要支柱,其份额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前主要是产品出海,未来应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出海。”

李勇研究员还表示,尽管川渝在铁路与公路运输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但水路运输的整合尚待加强。“如何有效利用水路资源,实现板块的集中整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乐山、泸州等地的分散运营导致了较高的成本,而重庆果园港作为深水港,享有国家诸多优惠政策,四川外贸企业可共享其便利。”

重庆果园港。资料图

同时,重庆万州新田港同样规模宏大,作为深水港,其有望通过整合长江上游货物,实现与武汉等城市的超越。

李勇研究员还建议,两地海关应密切关注产业的发展动态,紧跟新兴产业步伐,确保优质政策能够惠及各领域。“以川渝共建的高竹新区为例,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邻近空港与水港,适宜设立保税仓库。一旦政策到位,将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助力企业扬帆出海。”

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也认为,近年来,两地海关合作已初显成效,未来应持续深化合作,进一步共谋双赢局面。

“要推动此局面,需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快推动两地海关一体化进程,在此基础上,税收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流通亦应打破区域壁垒,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加紧密地融合一体化发展。”

姚树洁还建议,成渝海关可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与手续一体化。“无论货物源自四川还是重庆,其进口与出口所面临的检验检测标准应保持一致,构建出长远且有利于整体贸易量增长的良好场景。”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在于海关能够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以此弥补内陆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的短板。对于川渝地区而言,海关协作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沿海地区。

因此,汤继强教授建议,两地海关应致力于通关便利化的提升,可以超越沿海通关效率为目标。“我认为这需要在先进技术的运用、法律法规的系统掌握等方面持续努力,使川渝地区未来能够真正成为泛欧泛亚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