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变「辅助」,亮起的不只是安全黄灯?
作者 | 耿宸斐
编辑 | 宋婉心
一路高歌猛进的 " 智驾 " 被按下了暂停键。小米 SU7 事故后半个月,工信部出台了监管文件限制智驾功能及宣传,有参会人士透露了几大重点:L2 不允许用 " 接管 " 进行宣传、不再受理 " 代客泊车 " 等驾驶员不能完全控制的功能、不允许公测等。
最新消息是,5 月 4 日,小米调整了 SU7 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 " 智驾 " 更名为 " 辅助驾驶 "。
在这场掀起舆论危机的车祸事故之前,小米等几家新能源车企进行了一轮配股融资,刚准备加满弹药推动 " 智驾平权 "。
3 月,小米、比亚迪各自配股融资 425 亿港元和 435 亿港元,蔚来也宣布拟配售约 1.4 亿股 A 类普通股融资 40.3 亿港元。其中,比亚迪和小米均选择高位配股,蔚来则在股价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实施配售。
消息传导至二级市场,引发了担忧情绪。配股公布后,比亚迪股价应声下跌超 7%,小米单日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蔚来股价也一度跌超 8%。尤其是小米的暴跌,进一步带动恒生科技指数大幅下挫,单日跌幅达 3.82%。
车企推行智驾以来,智能驾驶一直是整车成本的占比大头。盖世汽车的数据显示,去年智能驾驶研发占车企总支出的 38%,成为仅次于电池的第二大成本项。
以此次配股的三家车企为例,比亚迪计划投入高达 1000 亿元用于智能化研发;截至 2024 年年底,蔚来在智驾领域的研发投入高达 460 亿元;小米方面,雷军则透露其每年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 20 亿元。
车企急于通过中低档车型扩大智驾规模以摊薄成本,却不料黄灯亮起,费钱的智能驾驶开始变得烫手。
01 智驾降本难
算法专家傅聪向 36 氪指出,根据不同车型和配置,当前市面上的智驾系统的整体成本在几千元至两三万元之间浮动,约占整车总成本的 5% 至 15%。随着高阶功能的加入,比如激光雷达、冗余控制,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
在智驾的研发模式选择上,以蔚小理为主的新势力是自研的代表,但傅聪表示,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车企会采取 " 自研 + 外采 " 的混合模式。
比如,理想汽车在高端车型上,采用了自研的 AD Max 智能驾驶系统,在中低端车型上,则采用外部供应商的方案。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的低阶版本也选择外采途径。
据傅聪介绍,这样做既能保障核心能力的自主可控,又可通过外部成熟方案加快产品落地。不过外采会在部分环节抬高智驾系统的整体成本,比如组合导航外采的成本可能上万,但是自研只要千元的成本。
蔚来管理层也曾在财报会上透露,相较于采用 4 颗 Orin 芯片,其自研的神玑 NX9031 智驾芯片可节省约 1 万元成本。
硬件层面,激光雷达是核心成本。尽管激光雷达近年来价格不断下探,已至千元左右,但在主打性价比的汽车市场中,激光雷达堆叠仍旧带来不低的成本。
在这一背景下,车企开始采用差异化的智能驾驶方案:在基础款车型上主推成本更低的纯视觉方案,而在高阶版本中则配备激光雷达,采用 " 纯视觉 + 激光雷达 " 的融合路线。
例如小米,SU7 标准版 NOA 加载的智驾系统 Xiaomi Pilot Pro 采用纯视觉模式;Pro 版、Max 版和 Ultra 版本中提供更高阶的 Xiaomi Pilot Max 智驾系统,采用视觉 + 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模式。
即便是一向坚持视觉 + 激光雷达融合方案的蔚来,在新品牌乐道中,也推出了纯视觉版。
种种变动表明,各主机厂的智驾成本压力极大,尽力将各个硬件成本压到更低。但现实是,硬件降本只是表面,纯视觉方案存在不低的隐性成本。
纯视觉方案依赖庞大的数据训练模型。
" 算法需要不断适应新城市、新场景、新法规,模型训练成本包括服务器、算力、人员都比较高。标注数据方面,头部企业的总投入往往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这是因为自动驾驶对数据质量要求极高,尤其是涉及多模态融合和 3D 语义级别的精细标注,单条数据的成本就可能达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傅聪告诉 36 氪,算法与数据标注是纯视觉方案研发成本中最难压缩的部分。
可见无论选择哪种技术路径,智能驾驶都躲不开烧钱。押注智驾为下一个行业决胜点的车企们,到目前为止,大多还没能看到回报。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售出 13.69 万辆,但全年亏损高达 62 亿元,平均每辆车亏损约 4.5 万元;蔚来更甚,单车亏损达 10 万元。
02 智驾等待放量
推动硬件降本多年对车企账面收效甚微,如今,推动规模化成为智驾降本的核心路径。
今年初,比亚迪发动 " 智驾平权。智能驾驶的竞赛瞬间由高档车市的局部战争,渗入到各细分车市的全面战争。
2 月,比亚迪宣布将在王朝、海洋全系车型搭载 " 天神之眼 " 高阶智驾功能,其中 10 万级以上车型全系标配、10 万级以下车型多数搭载。下至 7.88 万元的海鸥,上至 24.98 万元的宋 L EV,首批 21 款新车都具备高阶智驾能力,且增配不加价。
这直接打破了智驾行业原有的定价逻辑。在此之前,搭载智驾的车型最低价格普遍在 20 万以上。
面对比亚迪的 " 掀桌式 " 打法,有从业者认为,这是以 " 换一种说法 " 的方式,将原本集中在高端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进一步下放至中低价位车型,以加快普及节奏,带动智驾规模化。
行业共识是,规模化量产才是推动智驾成本下 6% 降的关键。只有实现大规模上车后,才能通过走量均摊研发成本。智驾真正的放量关键,在于 10-20 万元这一主流价格带的市场能否打开。
光大证券基于交强险数据测算,2024 年国内 L2+ 城市智驾渗透率约 5%-6%;其中,25-40 万价格带的 L2+ 城市智驾渗透率已达 20% 以上。相比之下,10-20 万元价格带 L2+ 城市智驾渗透率尚不足 0.2%。
造成这一局面的,既有成本的因素,也与用户心智相关。" 普通用户对智驾的认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傅聪表示。
尤其在智驾配置降级的中低价位车型上,功能减配进一步放大了用户认知不足的安全隐患。
在小米的车祸事故中,座驾小米 SU7 标准版为纯视觉方案," 夜间行驶,又遇上道路施工,对于依赖纯视觉方案的系统来说,挑战极大。" 有业内人士表示。
傅聪指出,目前智驾系统能在测试或体验中 " 表现出色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多演示场景本身就包含在模型训练数据中,因此系统能够应对得游刃有余。但现实生活中远比训练环境复杂,对于所谓的 "corner case",即极少见但复杂度极高的场景,由于数据覆盖不足,往往难以通过传统训练方式彻底解决。
" 比如地面标志线无法识别不清晰,极端天气摄像头被遮挡,或者交警手势指挥等特殊交通场景等情况,车载模型机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去处理。"
行业一度将 " 智驾能力 " 视为车企能否 " 上牌桌 " 的关键,但如今规模扩张被迫放缓后,短期内智驾或成为压在车企身上的一座山。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