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用0.05毫米的武器 他给卫星刻出“千里眼”

他为神舟飞船、卫星等

大国重器保驾护航

他的“武器”

厚度仅是A4纸的二分之一

今天,一起看能工巧匠

张志忠↓

他用0.05毫米铣刀

雕刻“太空之眼”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产业基础研究院高级技师

张志忠

是一名铣工

他的“武器”

是直径仅0.05毫米的铣刀

这厚度

不过是A4纸的二分之一

操作这把“迷你武器”

要绝对稳

轻微地抖动都可能损坏刀片

装夹时

人眼甚至无法觉察刀片

铣刀工作时

必须关掉周围的机床

一丁点震动

都可能导致加工误差

张志忠让铣刀像舞者一样

在金属表面轻盈跳动

每一刀切削0.001毫米

几百余刀下来

每一刀误差

必须控制在0.005毫米

雕刻完成的

这条直径为0.06毫米的通道

是卫星在太空发射微波的隧道

毫厘之间

决定着“太空之眼”能否看得更远

目前

国内此类高频波导零件产品

全所只有张志忠工作室

能生产并达到批产标准

他敢于挑战不可能

“航天芯”外壳厚度减到1.5毫米

张志忠的巧手

不仅能擦亮卫星的“眼睛”

还能为航天器关键零件

量身制作“保护壳”

在太空中

飞船精准定位空间站

依赖内部雷达发射器

这些精密核心元器件

被一层外壳精心保护

抵御太空中严酷的高温高压考验

自第一代神舟飞船起

张志忠团队

就承担着守护“航天芯”的使命

在航天领域

“零件每减少1克都是贡献”

但对张志忠团队来说

1克

意味着挑战不可能

一次

张志忠团队接到任务

已经是按减重极限

生产出的零件

外壳厚度已经薄到

创纪录的5毫米

但仍需减重一半

外壳越薄,越易变形

这是行业公认的大难题

面对不熟悉的新材料

克服变形更是难上加难

张志忠也觉得

“真的已经没有办法再减了”

但他没有放弃

“我觉得要敢于挑战

不能说碰到困难就退”

历经1年多

张志忠带领团队

在确保结构和精度的基础上

硬是把外壳厚度

从5毫米减到1.5毫米

他的眼睛就是“尺”

肉眼判断等于专业测量数据

多年来

张志忠练出了“神技能”

肉眼就能判断微米级误差

几乎等同于专业测量数据

这一眼准的底气

来自他21年来

无数个日夜的安心、静心

成百上千种工装夹具的创研

50多项创新成果的沉淀

多年来

他严格而反复的自我磨练

一个个困难

练出了他耐得住寂寞

经得起反复的秉性

也练就了他

洞悉材料“脾气”的绝活

在张志忠心里

能工巧匠要进取创新

要安心,静心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反复

“不要因为事情小就不去做

要从一些小的创新开始……

初心就是把

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做好

对得起

自己交出去的每一件产品”(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