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4所高校3万余名师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闫勇李红霞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教育模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借助技术的力量,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在云端拉开帷幕。近日,齐鲁工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3万余名师生相聚全景教学空间,共同开启这场意义非凡的学习之旅,打造了一堂跨越千里的《国家安全教育》课。

相比于局限于单一校园、教学形式较为传统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这节《国家安全教育》课程,通过信息技术,打破了地域限制,将不同高校的师生汇聚在一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 云端辩论’的新模式,通过虚拟场景和实时连线,生动再现了国家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与挑战。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齐鲁工业大学课程思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红霞表示。

这堂课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虚拟圆桌会议”环节,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围绕“信息时代青年学子如何维护国家安全”这一主题,从政治、科技、文化、粮食等多个领域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深度的观点。

中山大学学生黄立扬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区域,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法律 科技 教育”的立体防线,以政治安全护航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刘禹岐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吉林省在黑土地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呼吁新时代青年珍惜粮食,积极参与粮食安全的保护工作;中北大学学生焦博洋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经历,强调了科技安全的重要性,提醒同学们在科研过程中要提高警惕,严守保密红线;齐鲁工业大学学生刘琛从齐鲁文化的角度切入,指出当前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并强调传承与创新齐鲁文化的重要性。

此次课程的另一亮点是充分利用了AI、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了实时数据大屏,能够实时显示四校学生的观点分布。通过AI分析系统,课程团队捕捉到了“安全”“责任”“担当”“天下”等近百个高频关键词。这些数据不仅为教学提供了直观的反馈,也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了参考。

AI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课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辅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

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们在元宇宙空间共同植下了一棵“国安常青树”。这棵树象征着国家安全意识在青年学子心中的生根发芽,也象征着高校之间在国家安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2.6万片数字叶片承载着学子们的安全承诺,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安全的坚定信念。

收获感十足成为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们的切身体会。“这次的国家安全云课程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地区安全形势的异同,通过与千里之外的同学共同学习和讨论,我不仅拓宽了视野,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中山大学学生符彦宁表示。

对于授课的教师们来说,这次课程也是一次宝贵的教学改革实践。齐鲁工业大学教师刘芳蕾表示,借助技术的力量进行异地同屏教学,她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坚定了教学创新的决心。中北大学教师任雁认为,异地师生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同屏在线共上一节国家安全课,不仅是教学模式的结构性变革,更是教育智慧的云端共享。

作为此次课程的发起单位,齐鲁工业大学自2014年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至今已有11年。该校依托山东省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普通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与课程建设》,建设了数字化教材、知识图谱、AI助学等,线上课程选课学校148所,累计选课人数超过47.06万人,数字化教材发行量4000余次。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