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董明珠又翻车了,铁娘子为什么越来越离谱啊?

最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又双叒叕上热搜了。不过这一次,网友们的态度从“佩服”变成了“开喷”。

事情要从她一句“挖人就是小偷行为”说起:今年3月,董明珠在公开场合痛批企业高薪挖角同行人才,称这是“盗窃他人研发成果”的小偷行径。

此言一出,评论区瞬间炸锅:“按这逻辑,跳槽是不是也算叛国?”“企业自己留不住人,怪市场太自由?”

这已经不是董明珠第一次因争议言论引发群嘲。

这两年,这位曾经叱咤商界的“铁娘子”,似乎正在经历一场人设崩塌的连环翻车。

从“海归间谍论”到炮轰年轻人“眼高手低”,从碰瓷小米到强推“董明珠美学”,她的每一次发声都像在舆论场投下一颗炸弹。

网友们一边吃瓜一边感慨:曾经的中国制造标杆人物,怎么突然成了“离谱言论制造机”?

把时间拉回今年3月。当董明珠抛出“挖人即小偷论”时,她或许想塑造一个坚守商业道德的斗士形象。

毕竟格力这些年确实吃过人才流失的亏——技术骨干被美的、小米挖角,猎头费用一年烧掉1.5亿。

但问题在于,这番言论直接把市场经济的正常人才流动污名化。

有网友翻出格力自己的招聘页面:社招岗位明晃晃挂着“急聘新能源工程师”“高薪诚聘芯片专家”。

更尴尬的是,格力2023年技术骨干五年流失率超过30%,部分人正是被同行高薪挖走。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质疑声铺天盖地。

连经济学家都看不下去,直言“人才自由流动是市场活力的基础,不能因噎废食”。

这场风波暴露了董明珠管理哲学中的矛盾:她一边强调“格力要掌握核心科技”,一边又用“封杀海归”“禁止跳槽者回流”等极端政策筑起人才高墙。

当华为、小米在全球抢人才时,格力却把“不用海归”当作企业勋章,甚至抛出“海归派里有间谍”的惊悚言论。

这种把个体行为上升为群体标签的操作,直接被官媒批评“加剧人才歧视”。

如果说人才观的争议还停留在理念层面,那么董明珠对小米的持续“碰瓷”,则彻底消耗了公众好感。

今年4月的股东大会上,她突然提起小米汽车:“你们看到小米汽车烧死人了吧?我们格力公交车跑十几年从没事故!”

且不说小米汽车事故还未彻底定性,单是这种把竞争对手与“烧死人”关联的表述,就被法律界人士指出可能涉嫌诽谤。

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随后发文暗讽,网友直呼“骂人不带脏字”。

这出戏码简直是十年前“十亿赌约”的续集。

2013年董明珠与雷军打赌营业额,结果格力险胜后,小米次年就完成反超,如今营收已是格力1.6倍。

或许是这种“赢了赌局却输了时代”的焦虑,让董明珠近年每隔几个月就要cue一次小米。

据统计,过去五年她公开提及小米超30次,从骂“小偷集团”到酸“雷军靠股价成首富”,被网友戏称“格力最大的营销费用是董姐的嘴”。

比起对外树敌,董明珠对内管理风格的争议更值得玩味。

那个曾经带领格力打破外资垄断的女强人,如今在员工和网友口中成了“爹味老板”“职场暴君”。

闹得沸沸扬扬的“孟羽童事件”堪称典型。

曾被董明珠钦点为“接班人”的年轻秘书,离职时却被公开批评“只想当网红”“应该赔偿公司培训费”。

网友翻出孟羽童在职期间每天工作18小时、直播到凌晨的日程表,反呛董明珠:“把00后当牛马用,还不许人家追求前途?”

更窒息的操作还在后面,格力推出“跳槽者永不录用”“核心技术岗终身追责”等制度,要求员工离职十年内若原负责项目出问题仍要担责。

这种把打工人“焊死”在岗位上的做法,被劳动法专家质疑“架空劳动合同法”。

就连看似福利的“分房政策”也被扒出陷阱——房产证要等到退休才能拿到,中途离职统统收回。

如果说上述争议还能用“管理风格强硬”来解释,那么董明珠在产品端的操作就真的让人看不懂了。

今年初,格力推出的“玫瑰空调”以3万元高价和浮夸的镀金花瓣造型登上热搜。

面对网友“土到掉渣”“审美倒退三十年”的群嘲,董明珠力挺这是“艺术品”。

更迷惑的是冰箱广告。

“保鲜20天”的宣传被实测打脸,职业打假人王海直接举报虚假营销。

这些翻车背后,是格力战略转型的集体迷航。手机业务八年迭代六代,销量还不如网红直播一场带货。

押注银隆新能源造车,结果因技术路线错误(死磕钛酸锂电池)导致公司巨亏;就连空调主业也被美的反超,眼睁睁看着小米用互联网打法撕开市场缺口。

回看董明珠的翻车轨迹,本质是一场代际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她成长于物质匮乏年代,信奉“吃苦奉献就能成功”,自然看不懂年轻人为何反抗996。

她带领格力从贴牌小厂做到世界500强,便坚信“我的决策永远正确”,于是把多元化失败归咎于“同行使坏”“消费者不识货”。

她把企业当军队来管理,用“说一不二”的威权推行政策,却在自媒体时代被镜头放大成“职场PUA”。

这些冲突在71岁的董明珠身上尤为剧烈。

当她在直播间怒斥观众“看《我的阿勒泰》就是懒惰”,当她把“00后整顿职场”视为洪水猛兽,当她把“不用海归”等同于“防间谍”,那个曾经打破外资垄断的民族企业家,似乎正活成自己最讨厌的“顽固派”。

不可否认,董明珠对格力的贡献无可取代。

从2012年接棒至今,格力营收从1000亿做到2000亿,研发团队从800人扩至2万人,拿下空调市场全球销量冠军。

或许正如网友所言:

“我们需要董明珠的狠劲,但不需要她的霸道;敬佩她的奋斗,但拒绝被PUA。”

当“掌握核心科技”从口号变成枷锁,当“中国制造”需要更开放包容的胸怀,这位商界传奇是时候思考:是要做永远正确的“铁娘子”,还是做格力百年基业的铺路人?

本文作者 | 老A责任编辑 | 蓝橙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