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年轻人“入戏”弘扬传统艺术

天津日报记者 丁晓晨

清脆的竹板声惊起校园里柳枝上的麻雀,和煦的春风里,又一群对传统艺术怀抱梦想的年轻人走进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校门。身着长衫的少年在进入考场前紧张地背诵着唱词,精心打扮的姑娘在教学楼门口与心爱的快板合影,负责招生的老师满眼殷切地注视着这些将传统艺术写入自己人生规划的孩子们……此刻,专业复试的现场勾勒出一幅传统艺术与年轻一代“双向奔赴”的炽热图景。

报考曲艺专业学生越来越多

回溯历史,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的前身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以下简称北方曲校),曾是全国唯一以培养北方曲艺表演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曲艺专业一度十分火爆,选材可谓“百里挑一”。作为北方曲校的优秀毕业生,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党支部书记安冰见证了这一段历史,她说:“随着时代变迁,专业发展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近年来,在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学院的曲艺系迎来了新的繁荣。报考我们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高,而且报考诵说专业的女生比例在逐年增加。”

从玻璃窗边望向备考区,身着各色裙装的女考生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曾经被视作“男儿天下”的曲艺诵说专业,如今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巾帼力量”。曾经有位考生在自我介绍视频中真诚地说:“我渴望成为传统文化星河中的一颗小星星,用女性的细腻诠释曲艺之美。”近几年学院传统艺术专业女生报考比例逐年攀升,她们正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力量。

年轻人看到职业发展广阔天地

网络成为年轻人邂逅传统艺术的“时空隧道”。抖音上一段段精彩的戏曲变装视频,B站里专业演员的Vlog(视频日志),小红书博主分享的曲艺学习心得,让年轻人触摸到传统艺术的温度。来自河南的王奥涛是曲艺系中专二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京韵大鼓的他说:“如果不是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我在家乡也许永远也接触不到京韵大鼓,更不会因为这段视频开始了解曲艺,决心报考北方曲校。”

就业前景的光明画卷徐徐展开,也为年轻人的选择注入底气。安冰介绍,学校每周为学生安排实习演出,打造“笑源堂”曲艺艺术团品牌,组织由专业老师和优秀在校生、毕业生共同参与的剧场演出,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生都感受到传统艺术在市场上的号召力。演出现场热烈的气氛,让年轻人看到职业发展的广阔天地。

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魅力

“学生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也是非遗推广大使,孩子们通过自媒体平台分享学习日常,‘射雁探海’‘叶问蹲’这些动作对我们专业的孩子来说就是日常练习的一部分,他们的这些小视频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主任蒋涛提到戏曲系在校生发布在自媒体的视频,语气里满是骄傲,创新模式下培养出的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艺人,更是具备文化传播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今年,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开设了全国首个戏曲服装道具制作大专类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剧装戏具),这一创新举措意义深远。戏曲系新入职的老师赵泳睿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监督专业,他说:“网络上,记录京剧演员在几十秒内完成抢装的视频非常火爆,完成这个不可思议的任务的就是剧装戏具专业人才。他们负责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五箱一桌’(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梳头桌)的管理、保养等,这些都属于‘后箱口’,每项都有门道。”蒋涛透露,学院已经开始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接洽,逐步将各项与剧装戏具相关的非遗项目引入专业课程。

年轻人选择传统艺术专业,是用青春活力赋予古老艺术新的生机;专业院校的创新举措,则为这场“双向奔赴”架起了坚实桥梁。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