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以高质量网络法治保障网络强国建设

来源:法治日报

郭雳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网络法治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朝着全方位、深层次有序推进。

近日,《中国网络法治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着眼网络法治“立执司守”各方面,坚持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对以高质量网络法治护航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报告》集中反映了2024年度网络法治发展状况,突出了三个关键字:“新”“治”和“宣”。

“新”,体现为对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模式的法治应对。首先是完善新技术新应用的法律规范框架,例如探索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终端设备直连卫星、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相关立法,着力加强算法治理、深度合成服务以及人工智能的规范管理,有效提升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防控能力。其次是创新网络空间司法治理新模式。例如以信息技术赋能加快数字法院和数字检察建设,同步完善互联网法院的案件管辖规定与数字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智能技术在数字检察中的应用,达到“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法治效果。最后是积极运用直播、榜单、AI、数字人等寻求网络法治成果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挖掘和拓展场景式、沉浸式的宣传载体,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多渠道宣传途径,让网络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治”,体现为对网络领域突出问题和急难愁盼的关注和回应。首先是重视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型生产要素的数据,制定出台《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等,着力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法规和数据基础制度。其次是强化网络暴力的信息治理,制定出台我国首部反网络暴力专门部门规章《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和协同共治等原则回应社会广泛关切。再次是开展网络乱象集中整治,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破解网络生态中自媒体、直播和短视频滋生的谣言、无底线博流量等“疑难杂症”。

“宣”,体现为推进中国网络法治的宣传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是聚焦网上与线下融合,以“全国网络普法行”等品牌为示范引领,对重点领域、特殊群体进行针对性、系统性普法。另一方面,持续深入推进涉外网络法治建设,广泛宣传分享中国依法治网理念。积极扩大与国际社会的网络治理规则共识,广泛开展网络领域双边多边对话交流、规则谈判和务实合作;为全球提供中国治网方案和管网智慧,携手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致力搭建国际网络交流桥梁,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平台作用,促进各国在网络安全、数据保护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合作。

与此同时,深化法学教育研究是推进高质量网络法治、建设网络强国的题中之义、基础工程。作为中国网络法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为法学教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务实的实践指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教育教学方面,法学教育工作者应善用《报告》构建网络法治教育的立体化框架。一是立足院校架构与学科优势,整合传统法学学科和网络法治相关教学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网络法治学科专业布局。二是健全法学教学体系,增设案例研习课、网络法治实务课程等,一体推进网络法学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深化院校与网信部门等管网治网部门在人才培养、教学教材、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合作衔接。三是适应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法学教育领域应用的新形态与新要求,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型升级。

在理论研究方面,应持续推动网络法治学术生产繁荣发展。首先是加强网络法治基础理论研究,要立足中国国情网情,积极构建更加符合技术治理实际需求、网络强国建设需要的网络法治理论。其次,聚焦网络法治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重视对人工智能、数据治理和个人信息保护等网络法治重大前沿问题研究。此外,应将对外学术交流合作作为开展网络法治多边对话交流的重要抓手,通过研讨会、学术论坛、访问交流等形式拓宽交流渠道,提升中国网络法治教育改革及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度,讲好网络法治与网络治理的中国故事。

(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