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车展,奔驰、宝马发起反击战
在上海车展,"BBA" 们重新杀回消费者视野。
这是一个产品力稀缺的时代,凭借领先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进展,自主品牌销量快速上涨,2024 年市占率已经达到 60%。无论是销量还是声量,自主品牌似乎都已经占据上风。
2025 年一季度,中国 L2 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搭载率已经超过 60%,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当领先的数字。其中,支持全场景领航的 L2+ 级别的高阶辅助驾驶,更是走在全行业的前列。
但由智能驾驶引发的等一系列事故风险,开始引发了消费者的顾虑:「新」技术固然具备十足的消费吸引力,但这些一年一改款的「新」品牌与「新」车,真的靠谱吗?
上海车展前夕,工信部发布了有关辅助驾驶的一则通知,要求车企必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动力电池的最新法规也在车展前夕正式落地,技术要求已由之前的着火、爆炸前五分钟提供报警,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
从政策到消费者,质量与安全成为了新的关注点。于是,在过去百年持续强调「质量」与「安全」的传统豪华品牌,重新进入行业视野。
相比国内 18 个月的整车开发周期,如今以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华为代表的 "BBA" 们,开发一辆新车仍然长达 3-5 年,这便造成了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上暂时 " 落后 " 的局面。
不过,在这届上海车展,"BBA" 们终于发起反击战,除了快速追平自主品牌的智能化表现外,传统豪华品牌还拿出了新的杀手锏。
奔驰:智能化已追平,变速箱是秘籍
车展上,奔驰推出了一系列新车,包括全新的 AMG GT63,MPV 系列的 Vision V 概念车等。但最值得关注的还是今年内将上市交付的纯电 CLA 长轴距版,这是奔驰迄今为止「最智能」的一款产品。
与国内头部智驾供应商 Momenta 合作,奔驰在纯电 CLA 上推出了基于端到端技术路线的高阶智驾功能,借助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实现了从车位到车位,涵盖掉头、环岛通行、上下匝道等复杂路况的全场景辅助驾驶功能。
另一方面,纯电 CLA 首发搭载了奔驰自研的 MB.OS 操作系统。
与过去功能有限、中文对话困难的奔驰车机相比,新一代操作系统应用了中国本土供应商的语音识别能力,以及来自字节跳动的豆包 AI 大模型,可以实现更加通畅、丰富的中文使用体验。
但纯电 CLA 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奔驰对纯电汽车续航里程与电耗的控制。
先来看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竞品数据:华为鸿蒙智行旗下,同为 B 级纯电轿跑车的智界 S7,CLTC 续航里程为 855 公里,其采用了容量为 100kWh 的三元锂电池。
行业电耗翘楚特斯拉,也有一款纯电 B 级轿跑车 Model 3,其四驱长续航版,车重 1.8 吨,百公里电耗为 12.5kWh。
而奔驰的纯电 CLA,在 85kWh 的三元锂电池上,实现了 CLTC 工况下 866 公里的续航成绩。并且在车重超过 2.1 吨的情况下,做到了百公里电耗仅需 10.9kWh。
奔驰的秘籍是变速箱。据官方表述,纯电 CLA 搭载了一个两档变速箱,支持 11:1 与 5:1 的传动比切换。这套变速箱,帮助奔驰减少了至少 15kWh 动力电池的使用,对应到成本上,则节省了约 1 万元。
从事变速箱的研发人士告诉 36 氪,这类变速箱本身已不存在绝对的技术壁垒,国内新能源车企也能购买到相同的产品," 这种两档变速箱,国内本土生产的话,成本也就三四千块钱。奔驰用的是进口的,成本会更高些 "。
甚至到 2019 年左右,主流的变速箱供应商,其实都已经推出了成熟的产品。但截至目前,搭载的车型仍然只有极少数。
" 电动越野车上使用的变速箱功能比较单一,整体操作都比较容易。最难的还是 CLA 这种能耗型的变速箱,需要联合研发测试的部分会非常多 ",
" 除了基础的传动比切变,CLA 还能实现后桥断开结构,这一切能在这个价位的车上实现量产,行业里认为这是非常具有突破性的",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向 36 氪表示。
多速变速箱加入后,整车传动结构都需要重新设计与调校,还要用一套更加复杂的软件来保证换档间隙车辆的平稳运行,同时,整车的标定工程也会更加复杂。
" 想要把变速箱用好,至少要 3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研发与测试验证,这一定是个需要时间的工程 ",有车企研发向 36 氪表示。
对未曾踏足变速箱研发与使用,并且追求缩减车辆研发周期的新车企而言,这无疑是个艰难的挑战。但对奔驰而言,这正好是强项。作为一家在燃油车时代成长起来的豪华品牌,奔驰擅长这样的系统性工程。
并且这只是一个开始,CLA 作为奔驰 MMA 平台的首款作品,更多的作用是向外界展示奔驰最新的电动化技术。在后续的新车型中,奔驰也许还会呈现迭代进步后的更加表现。
燃油车时代的 " 老 " 技术,帮助奔驰在电动化时代,获得了新的技术话语权。
宝马:座舱有亮点,驾控技术仍是核心
与迫切在智能驾驶上取得进展的奔驰、奥迪不同,宝马智能化的目光,瞄向了座舱。
今年 3 月,宝马便官宣将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中国市场的宝马新世代车型,将应用阿里通义大模型。与本土供应商合作,让宝马快速追平了中国市场 AI 大模型上车的进度。
当然,宝马也为这套新座舱系统注入了全新的技术,比如屏幕。如今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大屏已然成为标配。用大屏代替中控装饰的做法,让汽车产品间的设计差异越来越小。
宝马的新座舱,采用了两块全新的 " 屏幕设计 "。其一是挡风玻璃底部,用长度超 1 米、尺寸超 40 英寸的视域投影屏,代替了仪表盘;其二是往主驾驶位倾斜 17.5° 的异形中控屏幕。
投影仪表盘更符合人类开车视觉的 " 锥向 " 结构,向主驾倾斜的屏幕更方便驾驶员操作,宝马的智能化策略依然服务于品牌的驾驶内核。
而新世代车型,更是坚持以驾控为产品重心。车展前夕,宝马的新世代概念车进行了一场 54° 的极限爬坡挑战。
新世代概念车搭载的是一套分布式的四电机系统,最大可输出 18000 牛米的轮边扭矩。主动空气动力学系统,能够提供最大 1.2 吨的下压力。
基于新世代系列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宝马开发了一套动力 + 底盘融合的驾控大脑,整车动力与底盘系统的运算速度提升 10 倍,信号传输延迟被缩短至 5 毫秒。
之所以能完成如此极限的爬坡挑战,原因便是位于概念车上的 12 组传感器可以在 0.02 秒内,完成地面坡度扫描,同步加大空气动力学组件的下压力,以及悬挂系统的阻尼系数。
" 就算拥有同样的硬件配置,国内品牌短期也很难调出宝马这样的效果 ",有行业人士向 36 氪表示。
此外,通过宝马工程师的调校,这套系统可以让后轮在高速过弯时产生最大 8° 的反向偏转。简单理解,车辆能够以更高的速度过弯而不倾翻,整车的性能与稳定性都有质的提升。
有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这基本是 F1 赛车才会用到的技术,对硬软件的极限性能要求都特别高," 如果宝马能把这套东西量产,那真的是再次突破驾驶的极限了 "。
在行业热衷于让驾驶变得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宝马选择了使用智能技术去提升驾驶体验。在国内品牌追逐马力魔法时,宝马深谙自身优势其实在于精细化的调校与控制。
在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奔驰的变速箱技术、宝马的驾控革新,无一不在提醒消费者:百年品牌仍然具备难以替代的优势。但距离用户更近、迭代速度更快的自主品牌,的确具备产品力与性价比的大幅优势。
自主品牌的突围战不会停止,豪华品牌的反击战刚刚开始。这场竞争最终,也许会指向同一个方向:真正的豪华车,既需要智能化带来的锋芒,也需要质量与工程体系带来的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