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混沌李善友: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普罗米修斯

2025 年   4   月   25   日,在杭州大会展中心的穹顶之下,3500   余位企业创始人、CEO   们放下手中的财报与   PPT,屏息凝视着舞台中央。

李善友教授的身影在聚光灯下升起,背后巨幕上 "AI   的黎明 " 五个大字缓缓展开 ——  

这是 "2025   李善友开年大课暨混沌   AI   创新院开学典礼 " 的首日现场,一场注定写入中国商业史的思想风暴,正以创业者为圆心,向整个商业世界辐射能量。

" 我们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但大多数人尚未察觉。"   李善友教授的开场白如重锤敲醒混沌。

当   OpenAI   掀起的技术革命已演变为全球军备竞赛,当   DeepSeek   的逆袭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   AI   的可能性,这位混沌创办人抛出终极之问:在算力与数据构筑的新战场,创业者如何找到不被   AI   吞噬的生存法则?

三天课程,从技术圣殿到人性深处,从商业实战到文明思辨,勾勒出一幅 " 创业者与   AI   共生 " 的壮阔图景。

李善友的十年伏笔

从认知到使命的进化

" 这场准备,长则十年,短则   18   个月。"   李善友的声音低沉却有力。

回溯混沌的 AI   求索之路,早在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团队就已开始追问:下一个十年的 " 时代命题 " 是什么?

当   2023   年   ChatGPT   掀起全球狂欢,当   2025   年   DeepSeek   在总理座谈会上震惊世界,答案逐渐清晰 —— AI   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创业者认知范式的终极考验。

" 过去我们讲颠覆式创新,讲第二曲线,如今这些理论在   AI   面前需要重构。"   李善友坦言,混沌意识到,当技术突破呈现指数级加速,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已从 " 捕捉趋势 " 升级为 " 定义趋势 "。

OpenAI 的封闭化转身与   DeepSeek   的开源破局,恰似硬币的两面,印证着同一个真相:真正的   AI   竞争,始于对 " 为何而做 " 的价值叩问,而非 " 如何更快 " 的效率比拼。

这,正是混沌   AI   创新院诞生的初心:帮助创业者从 " 技术跟随者 " 蜕变为 " 使命驱动者 ",让商业版图的扩张,始终锚定人类文明的长远价值。

Day1:AI   的进击

技术暗战与中国破局

(一)OpenAI:从屠龙少年到商业恶龙

李善友的   PPT 切至   OpenAI   的时间轴,从   2015   年马斯克与奥特曼的理想主义宣言,到   2023   年   O1   模型的推理能力跃迁,技术演进的璀璨背后,是一曲理想与商业的变奏曲。

"1943 年   MP   神经单元模型、1986   年反向传播算法、2017   年   Transformer   架构,这些奠基性突破,本质是人类对‘智能涌现’的持续追问。"  

他拆解   OpenAI   的技术密码:当   1750   亿参数的   GPT-3   实现 " 无需训练即通专业领域 " 的涌现,当   O1   将数学题准确率从   13%   跃升至   83%,技术的 " 大力出奇迹 " 法则看似无往不胜。

但转折出现在   2024   年:当   ChatGPT   用户突破   1   亿,当融资额飙升至   600   亿美元,OpenAI   官网悄然删去 "Open" 字样。

" 从开源先锋到商业帝国,OpenAI   的蜕变揭示着一个残酷现实:当技术垄断与商业利益交织,初心往往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李善友的剖析如手术刀般精准,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笔尖疾书声。这不仅是技术史的复盘,更是对所有创业者的警示:如何在增长神话中守住初心?

(二)DeepSeek:1/10   成本逆袭的中国范式

当所有人以为中国   AI   只能在应用层追赶时,梁文锋带着   DeepSeek-R1   在   2025   年   1   月的总理座谈会上扔下 " 核弹 "。

李善友教授展示对比数据:V3   模型训练成本   557   万美元,仅为同类模型的   1/10;R1   推理模型无需人类反馈,纯强化学习下的奥数解题能力超越   OpenAI。

" 没有顶级 GPU,没有千亿融资,甚至没有豪华团队,DeepSeek   的破局靠什么?"   李善友揭秘 " 有限游戏 " 策略:MLA   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像给图书馆建立智能索引,让模型在有限算力下精准检索;MoE   混合专家架构,仅激活   37   亿参数即可完成   6700   亿参数的任务。

更令人震撼的是技术之外的坚持:当   OpenAI   对算法保密,DeepSeek   选择开源,将推理过程全透明 。

这不只是技术自信,更是对 " 普惠   AI" 使命的偏执。

(三)李善友提出 " 创新支点 ":为什么是   DeepSeek?

"DeepSeek 的意义,远超过技术本身。" 李善友的声音提高八度," 它打破了两代创业者的‘思想钢印’,打破了‘美国人做原创、中国人做应用’的集体潜意识。"  

他追溯梁文锋的创业轨迹:从成都出租房里的   AI   探索,到用量化投资利润自建万张   GPU   集群,这个 " 离钱最近却选择最远道路 " 的创业者,用 " 省下每五毛钱电费 " 的极致务实,证明技术原创并非空中楼阁。

" 当 180   个年轻工程师在开放办公区自由碰撞,当‘涌现式组织’让   95   后博士生推导出   SFT   统一公式,我们看到:中国创业者缺的从来不是资源,而是敢于定义未来的信念。"  

这是李善友对   DeepSeek   的定性,更是对混沌   AI   创新院的期许:培养 " 敢于在有限条件下创造无限可能 " 的创业者,让每个   1   号位都成为 " 中国   AI   的破局点 "。

Day2:人类的尊严

在   AI   时代守住 " 人 " 的本质

(一)马斯克的火星狂想:为人类文明留一盏灯

第二天的主题 " 人类的尊严 " 在马斯克的纪录片片段中开启。

当星舰火箭在德克萨斯州沙漠完成第   5   次回收,当   100   万人移民火星的计划被拆解为   20   万美元票价,李善友笑道:" 有人说马斯克是疯子,但疯子与天才的区别,在于是否把狂想锚定在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上。"

他解析马斯克的 " 使命   -   商业 " 双螺旋:SpaceX   的可回收火箭,本质是 " 为人类备份文明 " 的第一步;星链计划看似商业布局,实则是为火星移民储备资金;甚至特斯拉的 " 可持续富饶 " 愿景,都是 " 让地球成为坚强母星 " 的伏笔。

" 五步工作法 " 的核心不是降本增效,而是 " 质疑一切行业惯例 "。

当传统航天认为 " 火箭必须一次性使用 ",马斯克追问 " 为什么交通工具不能重复利用 ",这种对 " 理所当然 " 的颠覆,正是创业者使命的具象化。

(二)心流:AI   夺不走的人类终极优势

当   PPT 切至心流时,李善友教授的语气转为温柔:"AI   能写出完美代码,却写不出《月亮与六便士》;能算出最优解,却算不出梵高画布上的星空。为什么?因为人类拥有‘心流’,是那种超越理性的创造性体验。"

他引用脑科学研究:当人进入心流状态,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被激活,灵感如泉水般涌现。毕加索的 " 不知道自己会画出什么 ",宫崎骏的 " 顺着创作流前行 ",本质是人类独有的 " 智性跃迁 "。

混沌   AI 创新院的核心课程,就是帮你找到 " 真能力 ":  那个让你进入心流的天赋,让   AI   成为放大这种天赋的工具,而非替代你的对手。

(三)组织的涌现:从 " 乌合之众 " 到 " 群体智慧 "

"DeepSeek 的   150   人团队,没有   KPI,没有层级,为什么能做出震惊世界的成果?" 李善友展示   DeepSeek   办公室的开放设计:玻璃会议室随时可变为讨论区,工程师与科学家并肩   coding。

" 当个体交互突破临界值,组织会涌现出超越个体的智慧,这就是‘涌现式组织’的魔力。"

他对比传统企业的科层制与   SpaceX   的 " 白痴指数 " 管理法:后者将每个零部件成本拆解至原材料价格,倒逼工程师用 " 一体化思维 " 创新。

" 未来组织的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顶尖人才,而在于能否构建‘让平凡人做出非凡事’的交互模式。"

这也是混沌探索流的设计初心:通过 " 零评判、快流转 " 的社群交互,让每个创业者的思维火花碰撞成 " 群体智慧 "。

Day3:实战破局 ——

AI   创新院的 " 创业者方舟 "

第三天清晨,创业者们的笔记本上早已满是批注:从   DeepSeek   的技术密码到马斯克的使命逻辑,从心流理论到涌现式组织。

这些思想风暴带来的震撼尚未平息,会场里便响起此起彼伏的翻页声与设备调试音。

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黑板上的理论,转化为会议室里的落地方案?如何让 "AI   时代的生存法则 ",变成企业报表上的增长曲线?

" 如果说前两日的课程是在搭建认知的灯塔,那么第三天的实战破局,则是教你如何打造穿越风暴的方舟。"   混沌创新领教沈攀的开场白,如钥匙插入锁孔般精准。

当创业者们在技术浪潮与人性思考中找准方向,此刻需要的正是 " 把理念磨成刀刃 " 的实战方法论。

从战略定位到组织提效,从产品重构到生态构建,三位实战派导师带着血与火的经验,将混沌   AI   创新院的 " 创业者方舟 " 拆解为可操作的导航图。

第三天的实战课由混沌创新领教沈攀开场,这位曾服务过百家企业的实战派导师,用 "AI   落地六脉神剑 " 撕开迷雾:" 不要空谈颠覆,先看这六个高频场景 —— 战略、用户、产品、营销、运营、组织,每个都藏着十倍效率提升的机会。"

他举某跨境电商案例:通过   AI   解析   20   万条亚马逊评论,发现 " 开箱体验差 " 是隐形痛点,迅速优化包装设计,复购率提升   40%。" 战略定位要用‘ 10-3-1 ’原则:看十年趋势,谋三年路径,干一年落地。"

当讲到组织提效时,沈攀展示   RPA   机器人如何将客服工作效率提升   80%," 不是裁员,而是让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去做   AI   做不了的创意决策。"

而曾打造 " 今夜酒店特价 " 的连续创业者、云九资本合伙人任鑫,带着失败与重生的故事登场:" 当年我以为在   APP   里加个   AI   客服就是创新,结果用户根本不买账,直到我学会‘拆解用户任务全流程’。"

他以 JobBright   为例:这个   AI   代求职工具,不是优化简历模板,而是帮用户分析目标公司的隐性需求,自动生成   100   份定制化简历,甚至模拟面试场景。" 用户要的不是工具,而是‘搞定求职’的结果。"  

任鑫的金句引发共鸣:" 真正的   AI   产品,是让用户忘记技术存在,只享受结果的美好。"  

当他展示 From Podcast   如何用   AI   剪辑出个性化播客,台下创业者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这是从 " 技术加法 " 到 " 价值重构 " 的思维跃迁。

混沌 · AI 创新院院长张雷的演讲,以一段震撼视频开场:混沌自研的 "Deep Innovation" 智能助手,正在帮学员企业拆解商业模式,生成竞品分析报告。

" 不要做与   AI   竞争岗位的‘机下人’,而要成为给   AI   发工资的‘机上人’。" 他提出的 " 机上人 " 理论,让现场气氛升温。

张雷展示混沌   AI   创新院的 " 实战工具箱 ":从需求洞察的 " 用户任务拆解表 ",到产品设计的 " 爆品三要素模型 ",再到组织管理的 " 涌现式交互指南 "。

他说:" 我们正在开发的‘探索流   2.0 ’,将实现   AI   辅助的社群共创每个学员的问题,都会触发   AI   生成多维度解决方案,再经真人教练打磨。"  

他的承诺掷地有声:" 半年后,你带走的不是课程笔记,而是一套能落地的   AI   战略,以及   2300   位同频创业者的共生网络。"

混沌的决心:为什么做 AI   创新院?

(一)填补 " 认知   -   实践 " 鸿沟:从理论到实战的 " 陪跑式学习 "

李善友在总结环节罕见地展示团队内部对话:" 当某学员反馈‘听了课还是不会用’,我们连夜推翻课程设计。"

如今的 AI   创新院,三天大课只是起点,后续半年将有:每周三实战直播、每月企业参访、专属教练   1v1   诊断。

对于混沌来说,这不是商学院,而是创业者的   AI   实战指挥部。

(二)写给   1   号位的三封 " 决心书 "

1、拒绝 " 二等公民 " 心态:DeepSeek   的案例证明,中国创业者已具备基础科研突破的能力。混沌将开放全球   AI   实验室资源,邀请   DeepSeek、OpenAI   前科学家分享第一手经验,让每个   1   号位都能站在技术前沿对话。

2、从 " 工具焦虑 " 到 " 价值定义 ":课程贯穿 " 真需求   -   真能力   -   真产品 " 三角模型。例如,某教育企业学员通过课程发现,AI   不是替代老师,而是放大 " 个性化教学 " 的能力。这正是混沌强调的 " 找到   AI   无法替代的差异化价值 "。

3、构建 " 创业者共生生态 ":2300   位学员中,既有估值百亿的科技公司   CEO,也有刚起步的连续创业者。74   位实战教练来自微软、字节等一线企业,更有梁文锋等神秘嘉宾定期分享 —— " 在这里,你不是学员,而是   AI   创新生态的共建者。"

(三)李善友的终极追问:你是 " 点火者 " 还是 " 围观者 "?

" 还记得《三体》的执剑人吗?在   AI   时代,每个创业者都是人类文明的‘点火者’。" 李善友的声音哽咽了," 当梁文锋在地下室写第一行代码时,当马斯克在火箭爆炸现场鼓掌时,他们心中想的不是商业成功,而是‘这件事必须有人去做’。"

他举起一张照片:三天大课现场,一位创业者在笔记本上画下 "AI +   养老 " 的雏形,旁边写着 " 让母亲用上智能助手 "。

这就是混沌 AI   创新院的意义;帮每个创业者找到属于自己的 " 火 ",让商业梦想与人类价值共振。

永远相信,三个 " 永远 " 照亮未来

当三天大课接近尾声,巨幕切换至全球创业者的笑脸:有   DeepSeek   的工程师在开源社区分享代码,有混沌学员在探索流中击掌相庆,有马斯克在星舰发射现场振臂高呼。

李善友的结语如战鼓,在会场回荡。

(一)永远相信创业者:你们是改变世界的 " 涌现力量 "

DeepSeek 的奇迹证明,当   180   个年轻人相信不可能,奇迹就会涌现。创业者的信念,是比算力更强大的涌现催化剂。混沌   AI   创新院,就是要孵化这种信念,让每个不可能都有被尝试的勇气。

(二)永远相信创新者:在 " 非共识 " 中寻找真需求

OpenAI 的封闭与   DeepSeek   的开源,本质是两种创新路径的博弈。但所有伟大创新都始于不被理解的坚持。

就像当年没人相信电商能颠覆实体店,没人相信新能源车能超越燃油车。混沌要教会你的,就是在质疑声中锚定真需求,用 " 小切口 " 击穿大市场。

(三)永远相信中国:在   AI 黎明中升起新希望

当 DeepSeek   让中国   AI   重新回到牌桌,当混沌学员在三天课程中诞生   576   个创新方案,我们看到:中国创业者的‘技术自卑’正在瓦解。

这一次,混沌不再是跟随者,而是定义者,定义   AI   如何服务于人类,定义商业如何承载使命,定义中国如何在智能时代领跑。"

记得在 Day1 的尾声,李善友带领全场,一起看着大屏幕:" 永远相信创业者,永远相信创新者,永远相信中国!"

3500 人的声浪冲破穹顶,正如晨曦初绽。

在   AI   的黎明,每个创业者眼中的光,正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炬火。

这是混沌的信念,更是这个时代给所有冒险者的答案:当你选择成为普罗米修斯,手中的火种,终将点燃整个世界。

混沌时代,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洞穴中的囚徒。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努力走出洞穴。

凯文 · 凯利、彼得 · 圣吉、尤瓦尔 · 赫拉利、张首晟、周其仁、俞敏洪、左晖……

混沌老师用 600 多堂课为创业者支起火把,照亮前路。

扫描下图,和混沌一起早半步认知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