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冰城“囤券族”用花钱的方式省钱

锅包肉、地三鲜、炒肉麻酱拉皮、春卷、稻花香米饭,这一桌子菜只要 50 元。中午饭口时分,在中央大街附近工作的姜玥打开手机,在美团订单页面翻找前段时间 " 秒杀 " 到的低价套餐券。像这样的套餐券,在她手机里还有七八张。这是 " 囤券族 " 的消费日常。

当餐饮商家通过超低价秒杀套餐线上引流成为常态,冰城正兴起一群擅长 " 囤券 " 的省钱族:他们在线上平台蹲守搜罗各类餐饮机构不定期推出的骨折价折扣券,用 " 先花钱再省钱 " 的方式规划饮食,甚至将囤券演变成一种新型生活哲学。

" 饮食期权 " 让囤券族 " 未雨绸缪 "

" 以前中午一般都是点外卖,后来发现秒杀的餐券比外卖性价比更高,就和同事一起出去吃了。" 作为囤券族的姜玥打开手机中一个个待消费的套餐券二维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这个双人套餐 50 元,我和同事两人,每人只要 25 元,跟点外卖的价格差不了多少,但吃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记者观察 APP 的页面发现,这个秒杀的套餐券折扣比例为 3.4 折,也就是说不打折的市价接近 150 元。

盯盘、下单、核销…… " 只要闲下来,就会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刷平台餐饮秒杀页面。看到自己爱吃的菜品上了 " 秒杀 " 价,就囤下来。" 在哈西商圈上班的吴迪手机里囤着十几张餐券,从一块多钱的酸奶冰激凌到一百多元的排骨双人大餐,不一而足。" 这个等着中午和同事午餐用,这个等着和朋友聚餐用…… " 看着手机订单中一个个等待验证的二维码,吴迪如数家珍。

记者浏览美团、大众点评等线上平台,看到诸多 " 限时秒杀 " 或者 " 特价团 " 页面:原价 141 元的二至三人食用的铁锅炖套餐只要 49.9 元;中央大街附近 4 人烤肉套餐只要 91 元……

姜玥说,身边很多独居的年轻人平时都不经常开火做饭,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到两顿要在外面解决,于是同事朋友间 " 秒杀 " 特价餐券一起拼饭,比自己点外卖的性价比还要高。

化繁为简:囤券囤出的生活哲学

对于囤券族而言,手机 APP 里一个个等待验证的二维码,不仅意味着通过 " 期权 " 锁定低价,也是一种新的生活哲学。

超低价的折扣餐券一般有效期都在 15 天到 1 个月左右,到期没使用的可自动退款。对于囤券族而言,囤券本质上就是通过经常在线浏览蹲守,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实现零风险薅羊毛,最终用花钱的方式省钱。

" 以前选餐馆要纠结半小时,现在打开 APP 随机抽一张券,分分钟内就能决定。" 晓宇的感受体现出囤券族的共性:当选择困难症被简化为餐厅性价比的比拼和验证二维码的过程,生活也变得简单而直接。

" 一般而言,很多新开的店都很喜欢在平台上推出自己的超低价秒杀套餐。" 在哈从事餐饮经营策划多年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新店刚开业时知名度低,通过平台秒杀特价套餐能迅速聚拢人气。正因如此,对于很多吃货而言,囤下的低价折扣餐券更像是探索城市美食的门票:用低价解锁从未去过的餐厅,体验从未品尝过的各色美食。

记者浏览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发现,参与餐饮秒杀和特价团的餐饮机构众多,为了方便用户筛选,平台页面上已经按照烧烤、火锅、东北菜、甜点饮品等进行了分类。

餐饮竞争开卷性价比与质价比

囤券族的兴起,背后呈现的是哈市餐饮行业近年面临的新趋势。

" 以前是地段为王,现在则是流量为王。" 从事餐饮经营多年的周鹏表示,二三十年前自己刚入行的时候在一家街边小店当学徒,那时候就希望学成以后能到地段好的大饭店当厨师——那时候好地段的大馆子从不缺客源。如今,无论是繁华商圈的大饭店还是街边小店,都必须通过互联网挖掘客源。以低价折扣方式吸引消费者进店体验,是线下门店获取流量的有效方式。

" 在线上选饭店时会优先看销量,如果销量特别大,说明去的人很多,这家餐厅大概率就不会太差。"姜玥的消费经验很有代表性。对于餐厅而言,最好的口碑莫过于门口长长的排队等位场景,而大型平台公示的消费量与点评数据,就是餐厅线下火爆情况在线上的反馈。

" 用低价换流量,靠翻台率提高利润率。" 中央大街商圈一家餐馆经营者告诉记者,折扣价越低,越需要将体验和服务做好。因为这样的团购本就不是做利润,而是积累口碑与人气。如果不能实现人气与好评的转化,甚至引来差评,对于门店而言就相当于赔了夫人又折兵。

从另一个角度看,线上平台对餐企的考评激励方式也将餐饮性价比、质价比及用户粘性与口碑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美团哈尔滨频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提升餐饮企业在线运营效率,为优质餐饮企业赋能,美团餐饮团购推出了美团餐饮商户线上经营成长体系。其中,餐饮门店的销量和用户评价是重要指标,价系评分越高的门店也会获得平台更多的流量支持。与此同时,平台还会为优质餐饮门店赋金冠、黑金冠标签,通过金冠好店专区为优质餐饮门店引流。

囤券一族的出现可以被视为观察城市消费生态的窗口:当 " 用花钱的方式省钱 " 成为常态,它既反映了年轻人对性价比、质价比的极致追求,也是当前餐饮业竞争的新常态。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霍亮 文 / 摄

编辑:刘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