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 | 周长青:发展首发经济,成都值得期待!
4月11日,“2025成都首发季”活力来袭。一天前,《成都市推动首发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印发,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落地各类首店累计达6500家,高能级首秀首展等首发活动超1000场,打造首发经济地标载体100个,培育新消费品牌500个。
首发经济如何实现“长红”?发展首发经济,成都有何优势?未来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记者对话中商数据联合创始人周长青,一起听听他如何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首发经济的驱动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周长青:城市载体的多样性、可得性应该被重视。我们发现,在首发经济活动载体中,购物中心、商业街区、艺术场馆、历史建筑、户外公园等广受欢迎。成都有一半的首发活动选择在购物中心举行,但在上海,27%的首发活动落地艺术场馆,这一比例高于商业街区,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
其实成都有很丰富的载体空间,传统商业载体、特色的商业街区和非标商业合理布局,这对城市发展首发经济提供了很好的承载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成都发展首发经济的优势是什么?
周长青:首先,成都有很好的“首发”基础。成都的首店经济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梯队,首店数量位列全国前三甲,拥有的全球、亚太、全国高能级首店在全国占比16%,仅次于上海。
第二,成都在商旅文体展综合资源的均衡性上,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存在,这是成都独特的优势。
第三,成都有“公园城市”的美名,不仅是公园的城市,甚至是城市的公园,如此好的生态空间更有利于激发消费新趋势。
第四,就是成都的原创能力。成都既有建筑大师,也有国内最早的一批买手店品牌,今年,“成都造”动画电影《哪吒2》更是爆火,这都证明成都拥有强大的原创能力。但如何将原创力最终转化为消费力,在未来可以进行更多发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首发经济与总部经济之间有什么关系?
周长青:首发经济和总部经济是直接相关的。每个城市都会孕育自己的本土品牌,通过首发经济,品牌得以和市场对话,从而获取上升发展空间,未来也就有可能发展为一个优秀的总部,再从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在发展首发经济的过程中,在地文化发挥着什么作用?
周长青:我们研究发现,品牌与在地文化结合是近几年的一大趋势。各种首发活动中有16%与城市在地文化结合,其中,71%在地文化尝试来自国际品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让在地文化得到充分表达与融合,是发展首发经济的一大关键。至于成都,有很好的在地文化资源,我们应该深挖除了大熊猫、竹子、辣椒以外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在地文化与国际时尚更好融合,实现共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您认为成都的“松弛感”对于发展首发经济有何意义?
周长青:我觉得成都是“松弛卷王”。
首先,这是一个“松弛”的城市,而且在“松弛”这方面上,我认为成都是国内唯一在品牌、载体、消费者、政府之间实现同频共振的城市。这样的环境决定着成都有更好的消费基础,也能够给品牌提供足够的创新机会和最快的市场反馈。
至于“卷王”,是指成都会集了全国的商业人才、文化人才,大家都到成都来尝试“首发”,也因此造就了成都很强的爆发力和肥沃的“首发”土壤,成都未来的首发经济值得期待。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首发经济往往会掀起初期高潮,但也容易“昙花一现”,如何让首发经济实现“长红”?
周长青:首发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整体发展看,我们需要给首发经济更包容的成长土壤,在现有规则或制度条件上给予一定的宽容。这方面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市场主体,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标尺,甚至在对市场做了足够深入的了解后,开设“特事特办”的口子,让更多创新有更好的机会存活。当然,市场本身就是优胜劣汰,我们也希望通过市场的考验让品牌最终获得更有含金量的认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喆 孟浩 吴茜 王柳 曾书睿 视频 曾书睿 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