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术式”织密健康网,一站式解决心胸难题
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征程中,心胸外科诊疗技术正迎来一系列的突破。南京市第二医院(南京市肿瘤医院)心胸外科在主任医师刘宏的带领下,以微创手术为基石,以个体化诊疗为特色,以多学科协作体系为支撑,构建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胸部肿瘤诊疗新范式,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医疗体验。
肺癌,这个隐匿在肺部的健康杀手,早期诊断往往让患者瞬间陷入焦虑漩涡。刘宏主任感慨地说:“刚得知病情的患者,内心满是不安与恐惧,此时我们胸外科医生不仅要用精湛医术对抗病魔,更要化身心灵抚慰师,给予患者力量。”他坦言,早期肺癌的预后效果非常理想,尤其是微浸润腺癌等类型,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甚至能达到100%,复发和转移的比例极低。针对早期肺癌,临床上有一把“微创利刃”——单孔微创手术。刘宏指出,这种手术方式具有诸多优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极少,配合术中精细的麻醉管理以及术后完善的快速康复管理,患者在术后第一天就可以正常活动,第二天便能出院,大约一个星期就能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通过这种微创且高效的治疗方式,不仅能让患者身体快速康复,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理焦虑。”然而,单孔手术虽好,却并非适用于每一位患者。单孔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但对患者来说,创伤更小,“不过,是否采用单孔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来决定,个体化诊疗理念贯穿于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我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创伤最小化。”
在食管癌治疗领域,科室的微创手术技术尤为突出。记者了解到,南京市第二医院(南京市肿瘤医院)心胸外科在食管癌微创手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食管癌的手术难度高且复杂,一般手术需要至少三个半小时,但我们一般是两小时做一台。在保持手术质量的同时,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比较低。”科室在食管癌微创手术方面,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刘宏指出,科室采用的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不进胸经纵隔以及结肠代等整体微创手术方式,这些多样化的手术方式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微创的概念远不止于切口小,“我们现在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切口的微小创伤这单一的概念,而是更多地通过比如非插管等麻醉优化、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正常组织干扰、微小甚至无血手术及术后多模态下的快速康复,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的创伤和干扰,减少患者痛苦及不适感,使患者快速恢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刘宏解释道。
“对于胸部肿瘤患者,精准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刘宏强调,在诊断环节,科室借助包括气管镜、EBUS、纵隔镜、胸腔镜、磁导航、机器人气管镜等先进的设备,安全、高效地获取组织样本,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与此同时,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上,科室建立了完善的多学科会诊制度。“每个患者都会得到‘量体裁衣’式的治疗方案,可能是新辅助治疗 手术 辅助治疗的综合方案,也可能是靶向、免疫等创新疗法。”刘宏介绍,这种个体化诊疗模式让许多原本无法手术的患者重获手术机会。
即便面对病情危重的“终末期”胸部肿瘤患者,医生们也绝不放弃。“对于晚期肺癌患者,转化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我们通过转化治疗,用相关治疗手段将肿瘤缩小,降低肿瘤的分期,使原本无法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刘宏解释道,“很多病情很重的晚期肿瘤患者,通过气管腔内的介入冷冻、电切治疗快速改善患者通气状态,为后续的综合治疗争取时间,再结合有效的个体化治疗。”刘宏回忆道,之前他曾接诊过一位肺癌晚期的患者,历经波折后到院时已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我们通过穿刺获取组织快速确诊肺癌,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戴着呼吸机上靶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位患者逐渐好转,最终成功好转出院。”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延长患者生命,更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是医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追求。”南京市第二医院(南京市肿瘤医院)心胸外科,通过肺癌、食管癌的微创手术以及晚期肿瘤的个体化诊疗,为患者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胸外科将为更多胸部疾病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让他们在面对疾病时不再恐惧,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治疗,回归正常生活。
通讯员 朱诺 实习生 王家佳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