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值得你用一辈子去讨好

原创 腾讯医典

好险!今天早晨,典哥差点就错过了那班公交车,否则肯定要迟到了!

现在,应该能踩着点儿,准时打卡上班吧,嗯嗯。

“咻——”手机忽然飘进来一条信息。

“典哥,等会能不能帮我带一杯咖啡?钱先转给你了哦,谢谢啦!”

可是,下了公交车,绕路咖啡店,再去上班,少说也要多花10分钟。

可是,平时和他关系挺不错的,是不是不该拒绝他……

可是,早晨有一个很重要的会,万一迟到的话不太好……

可是,只是顺路啦,也没什么,他之前也帮过我……

可是……

这,像不像你?

好不容易要下班了!

典哥整理了衣服领子,梳了个头,打算去参加晚上的同学聚会。

领导:小典啊,这篇稿子,这几个地方还要改一下。

典哥:好的好的,收到!

领导:你看看大概什么时候能改好。

典哥:我……我现在看看,马上马上!

领导:好,改好后发我。

典哥:嗯嗯好的。

这,像不像你?

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每天,我们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我们都期望,和别人关系融洽,拥有和谐、完美的社会关系。

但有时,如果没有把握好交往的“度”,或许会不知不觉地走上一条让自己疲惫不堪的路……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人的一切幸福,也来自于人际关系。

回想一下,在生活里,你是不是经常出现这些情况:

和好友、同事或领导聊天时,秒回信息,生怕对方觉得自己回得慢而生气;

即使对对方的话题并不感兴趣,你也会努力寻找共同点,甚至“歪曲”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免让对方觉得无聊;

在商场里看到一件衣服,虽然试穿后并不十分满意,但因为店员的热情推荐,你还是买下了它;

总是放下手里的事去帮助别人;解决完别人的问题后,又发现自己的活耽误了,很内疚,很烦躁;

被别人拒绝或质疑时,立刻开始怀疑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而自己有事不得不拒绝别人时,却心事重重,好像犯了天大的错;

在沟通或讨论时,别人一提出异议,马上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立即认同别人——但事后却觉得后悔。

更直观一些,在很多聊天群里,你最常用的表情,或许是:

而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一定会有这个感叹号)

其实上面这些,都是“讨好型人格(People-Pleaser)”的典型特征。

很多时候,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讨好”,而是形成一种“随时自我检讨、自我怀疑”的习惯,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性格和情绪不好。

但这一切,或许并不会让你更快乐。

“讨好型人格”的最大特征,就是难以拒绝别人、反对别人,难以说“不”。

可能在亲朋好友的眼里,你是一个温柔友好、善解人意、永远不会生气、永远会伸出援手的人。

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为了成为这样的“你”,自己有多累。

不妨静下心来想想,在日常交往中,在每一段关系里,

——你是大家口中的那个“老好人”吗?

——你能充分享受和别人的相处吗?

——你说的每句话,都是真心想说的吗?

——每天走出家门,你还是真实的自己吗?

研究表明,“讨好型人格”的人,会过度在意如何取悦他人、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持续地自我牺牲、自我忽视[1]。

对方满意,“我”才有价值。

对方开心,“我”才开心。

甚至对方提出很过分的要求,“我”也会克制住,告诉自己:

“忍一下,再忍一下。”

“或许做得再好一点,他就满意了。”

但这种事,就像弹簧——压得越紧,反弹得越高。

久而久之,“讨好型人格”者的内心,会持续不安、焦虑、抑郁。

“我已经把最好的都给了你,为什么还不认可我?”

“我都放下自己的事儿来帮他,居然还要挑剔我?”

“为什么我的付出和牺牲,他们一直觉得理所应当?”

这种纠结,这种委屈,可能会久久萦绕在心间。

有一些父母(包括祖辈),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为了让孩子喜欢自己,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在“过分溺爱”的环境中长大。

这样的孩子往往持宠而娇,容易“被惯坏”;

不过将来某些时候,他们也可能模仿这种相处方式,以获得他人欢心。

而另一个极端,是有些父母过于严厉,有较强的控制欲。

不能容忍一丁点瑕疵,不能宽容孩子的任何一点错误。

明明已经考了90分,但妈妈的要求是“低于95分,就没有奖励”。

明明每天已经很努力,但爸爸说“你这次如果拿不到一等奖/没评上三好学生/考级没考过,就不爱你了!”

你的喜怒哀乐,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心情和脸色。

通过讨好父母,迎合他们的喜好,才能获得关爱和认可。

一旦让父母不满意,就可能受到过度的指责甚至打骂[2]。

而类似的情况,也会一次次出现在日后自己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并形成一种习惯。

而如今竞争日益激烈、不断“内卷”的社会环境,也或多或少加剧了这种情况。

一段健康、长久而饱满的关系,来自于“平等”和“真实”:

双方坚持自己的立场,有礼有节地表述自己的需求。

可能有不满,可能有愤怒,可能有质疑,但通过充分沟通,最终达成共识。

理解对方,而不是讨好对方。

关爱对方,而不是讨好对方。

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的感受。

这样,或许就不会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不会一次次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已经精疲力尽的自己。

要记住,当对方向你提出要求时,他/她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所以你完全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拒绝!

如果,他/她因为你的拒绝而疏远你,那么这样的关系本身就不那么健康,这样的人或许也不值得珍惜。

否则,这一次已经卑微到尘埃里,那下一次怎么办?

下一次,请学会说“No”、学会拒绝:不好意思,我晚上已经有安排了。

下一次,请重视自己的感受:不好意思,我今天不舒服,不能帮忙了。

下一次,请倾听自己的需求:我今天带盒饭了,真的不想点外卖啦。

下一次,请成为那个“不好惹”的人,在“讨好”自己的基础上,再去爱别人和这个世界。

毕竟,真正爱你的人,永远爱的是你真实的样子。

审核专家:乔颖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Kaufman, S. B., & Jauk, E. (2020). Healthy selfishness and pathological altruism: Measuring two paradoxical forms of selfishnes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06.

2.Ehman, K. (2021). When Making Others Happy Is Making You Miserable: How to Break the Pattern of People Pleasing and Confidently Live Your Life. Zondervan.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值得你用一辈子去讨好》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