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南帝一脉为何成了反面人物?
在很多武侠小说中,大理段氏往往都以正面形象出现,在金庸先生小说的大多数篇幅里,大理段氏也非常正面,就算是《天龙八部》中作为大理段氏嫡系子孙的段延庆虽然号称“恶贯满盈”排列在天下四大恶人之首,但我们看段延庆的所作所为只是想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帝位,别的坏事似乎也没怎么做过,而《天龙八部》中的段氏皇族以及文武大臣都是以正义的形象出现的。在《射雕英雄传》及其续作《神雕侠侣》中,南帝段智兴及他的四大弟子也是非常正面的形象,特别是段智兴当皇帝时勤政爱民,退位为僧之后慈悲为怀,就是一个仁厚长者的形象,他的四大弟子“渔樵耕读”为臣忠心耿,更是在襄阳保卫战中尽心尽力,深谙“唇亡齿寒”的道理。虽然武三通迷恋自己的义女把自己搞得疯疯癫癫,他的两个二子武敦儒武修文也不大成器,但是他们父子三人在襄阳多年,也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但是到了《倚天屠龙记》中,朱长龄、武烈以及他们的女儿朱九真、武青婴等人却成为南帝一脉中的败类。朱长龄、武烈等人,贪婪狡诈、阴险卑鄙,实在是与他们的先人有着强烈的反差。
为什么这些人会变成这样呢?在侠客君看来,金庸先生这么写是对中国俗语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种说法表达出强烈不满,他通过这样一些故事告诉我们,不会全是“老子英雄儿好汉”更有可能是“老子英雄儿混蛋”。
朱长龄与武烈的堕落,直接诱因是对屠龙刀的贪婪。屠龙刀在《倚天》中不仅是神兵利器,更是江湖权力的象征。它的存在如同一面照妖镜,让所有觊觎者暴露出本性。朱武二人作为“名门之后”,本应继承先祖的淡泊与侠义,但他们却深陷权力欲望的泥沼,甚至不惜谋害幼年的张无忌。这种转变并非突兀,而是金庸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在《射雕英雄传》中,即便是武功盖世的五绝,也难逃名利的困扰(如欧阳锋的野心、黄药师的偏执)。到了“倚天”时代,江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滑坡,武林世家的后代不再以侠义为荣,而是将祖辈的威名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朱长龄的伪善与武烈的阴狠,正是这种“侠义精神消亡”的缩影。
金庸先生通过朱长龄与武烈的命运,暗喻了武林世家在历史洪流中的必然衰落。他们的先祖(如朱子柳、武三通)曾以智慧与侠义辅佐南帝,但百年之后,他们的后代却沦为江湖中的跳梁小丑。这种衰变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沦丧,更是整个武林生态的退化——江湖不再以“侠”为尊,而是被阴谋、权力和利益所支配。
朱长龄与武烈的堕落,与张无忌的成长形成鲜明对比。张无忌虽是魔教(明教)之后,却继承了郭靖、张三丰的侠义精神。他的仁厚、宽容与朱武二人的狡诈、自私形成强烈反差,暗示金庸先生对“侠义”定义的重新思考——真正的侠者,不在于出身名门,而在于心性纯良。因此,张无忌最终识破朱长龄的骗局,并在此后的江湖历练中始终保持赤子之心。
从“射雕”到“倚天”,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观经历了从“英雄史诗”到“人性寓言”的转变。“射雕”写郭靖成长,延续了“射雕”的内容,郭靖正式成为真的“侠之大者”,并且成为中原武林的精神象征,最直观的就是引领杨过成长为新一代的大侠,而“倚天”则更注重个体在权力与道德之间的挣扎。朱长龄与武烈的塑造,正是这一转变的体现——他们不是天生的恶人,而是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迷失的普通人。可能金庸先生想借此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便出身高贵,若失去精神信仰,也终将沦为历史的尘埃。朱武连环庄的覆灭,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旧武林秩序的终章。
南帝家臣后人的“黑化”,其实也可以看作是金庸先生对武林世家命运的一次深刻解构。他通过朱长龄与武烈的形象,揭示了权力与贪欲如何腐蚀人性,以及“侠义精神”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存续。这一设定不仅丰富了《倚天屠龙记》的叙事层次,更让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名门正派”?是血脉的传承,还是精神的坚守?答案显然是后者——唯有心向侠义,方能超越门户之见,成为真正的江湖传奇。
诸君以为何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