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以技术主权推翻了出海的“旧秩序”
面对目前市场竞争呈现 " 强者恒强、生态决胜 " 的格局时,长安汽车对此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持续推动下,2025 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显著分化态势。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凭借技术迭代与市场先发优势加速崛起,而传统燃油车业务占比较高的车企则面临转型压力。
这一结构性变革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并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面对历史性的时刻,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上海车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汽车产业正在转向‘智能化的下半场’,决定企业优胜劣汰的关键因素——智能化、全球化、能源多元化,二者几大因素正是长安汽车的三大优势。"

对于长安汽车接下来将全面迈入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新阶段,朱华荣也立下了几个目标。
力争到 2030 年,总销量达 500 万辆,其中长安系品牌销量 400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 300 万辆,海外销量 120 万辆,成为世界一流汽车品牌。
再看一份成绩单。
就在 4 月 11 日举行的长安汽车 2024 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长安汽车公布了 2024 年长安汽车营收数据为(全口径)2767.2 亿元(含阿维塔 153.5 亿元),同比增长 7.7%。其中,自主板块新能源收入占比达 46.5%,同比提升 16 个百分点;海外销售收入占比 20.2%,同比提升 6.7 个百分点。

2024 年长安汽车销量 268.4 万辆,创近七年新高,同比增长 5.1%,连续五年实现同比正增长。而且结构持续优化,全年新能源销售 73.5 万辆,同比增长 52.8%;海外销量 53.6 万辆,占比增至 20.0%;自主品牌销量占比持续提升,以年销 222.6 万辆、占比 83.1% 的表现,成为企业发展的压舱石。
今年一季度,长安汽车延续了稳步向上的势头,累计销量突破 70 万辆大关,新能源表现格外亮眼,仅 3 月份销量就达 87,036 辆,同比增长 62%。值得一提的是,截至 4 月 10 日,长安自主品牌销量已累计突破 2835 万辆,成为首个突破 2000 万辆的中国品牌。
而面对目前市场竞争呈现 " 强者恒强、生态决胜 " 的格局时,长安汽车对此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多动力技术重塑竞争格局
随着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多动力已成为车企保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长安汽车在本次上海车展带来长安启源 Q07、阿维塔 06、深蓝 S09 三款数智新汽车,长安启源 E07、深蓝 G318、阿维塔 12 等明星车型也齐聚展台。
并宣布,未来五年,长安汽车将坚持 BEV、REEV、PHEV、HEV、ICE 多动力路线不动摇,面向全球推出 45 款全新产品,其中新能源 37 款。
众所周知,全球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性拐点。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区域市场需求分化加剧,单一动力路线已难以满足车企全球化竞争需求。在这场变革中,长安汽车以多元化技术路线为核心,构建起覆盖燃油、混动、纯电、氢燃料的立体化动力矩阵,为行业提供了一份 " 中国式多动力突围 " 的样本。

而作为转型核心载体,长安启源被赋予 " 技术先锋 " 与 " 规模担当 " 的双重使命,不仅承载着长安品牌全球化规模扩张的重任,更以颠覆性产品创新重塑主流家用市场格局。
" 长安启源作为转型的先导,长安引力燃油车要深度电气化,放眼全球赢得规模。长安启源要智能重构能源和空间,打造新的经典产品。" 在上海车展接受记者专访时,长安汽车副总裁叶沛表示。
作为长安启源首款战略车型,启源 Q07 以 12.98 万元起的售价正式入局新能源 SUV 市场,凭借 " 中型 SUV 尺寸、大型 SUV 空间、豪华 SUV 体验 " 的定位,试图在竞争白热化的细分市场中开辟新赛道。

但启源 Q07 如何 " 技术溢出效应 " 打破行业内卷化竞争?
在叶沛看来,Q07 的差异化策略——以中型 SUV 尺寸实现越级空间、以插混系统兼顾续航与经济性——为其开辟了独特赛道。同时依托全球化供应链控制成本,并加速智能化功能落地,启源 Q07 有望在中端市场站稳脚跟。

在今年车展上,从新车发布信息看,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已经陆续亮相,并通过各种营销赚足了眼球。但包括长安汽车在内的一些汽车品牌,仍然在 " 捍卫 " 着燃油车的发展之路。
长安引力序列就在上海车展举行了智慧新蓝鲸 500Bar 暨长安汽车经典车型焕新发布会 , 并宣布旗下三款经典车型逸动、CS55PLUS、UNI-V 全面焕新新蓝鲸 500Bar 发动机。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长安汽车在新能源转型加速的行业背景下,仍将对燃油车市场采取差异化策略,通过技术革新与市场调整延续燃油车竞争力,形成独特的战略布局。
叶沛谈到," 用引力和启源组合起来,在主流的家用市场进行全市场的布局,我们在布局产品组合的时候,就考虑了它的高低动力形式、智能化形式,产品谱系组合和技术,阶层的搭载宽度的组合。我们是协同进行布局,不是左右互搏的情况。"

接下来,面对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车企已经从 " 卷价格 " 到 " 卷技术 "" 卷品牌 ",乃至 " 卷服务 "" 卷智驾 "。
这种极致的竞争背后,是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大变革加速演进,长安汽车也在从 " 规模扩张 " 到 " 质量跃升 " 的关键转折。
按照规划,未来十年长安汽车将在新汽车科技产业链投入超 2000 亿元,新增超 1 万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打造可进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
其中,未来 5 年将投入超 200 亿元,加速 AI 大模型研发应用,推动端到端智驾加快研发上车。在低空经济领域,长安汽车将投入超 200 亿元,快速推动飞行汽车产业发展;预计今年底长安新一代飞行汽车将完成试飞,到 2028 年长安的人形机器人将生产下线。
穿越全球变局的新航海家
面对当前全球形势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对长安汽车未来规划,朱华荣表示:" 长安汽车将强化战略思维,以‘稳健勇进’为总基调。"
但同时,长安汽车也将继续落实三大计划,即新能源 " 香格里拉 " 计划深入推进、智能化 " 北斗天枢 2.0" 计划加快落实和全球化 " 海纳百川 " 计划全面提速。
值得一提的就是长安汽车的 " 海纳百川 " 计划,该计划即到 2030 年,长安汽车海外市场投资突破 100 亿美元,海外市场年销量突破 150 万辆,海外业务从业人员突破 1 万人,将长安汽车打造成世界一流汽车品牌。
去年,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 " 技术革命、地缘博弈、产业重构 " 三重变局的叠加冲击。面对特朗普政府重启关税战引发的产业链震荡,以及全球新能源转型节奏分化,长安汽车以 " 技术韧性 + 战略弹性 " 构建出海新范式,在动荡中开辟出一条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化进阶之路。

目前,长安汽车已建成 9 个海外工厂,其中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长安泰国工厂将于今年 5 月投产。未来,长安汽车将把五大海外区域市场提升到与中国市场同等的战略高度,全球布局将从 3000 万辆市场容量扩展到 5000 万辆。
" 我们要把长安当作成一个本地化公司来运营,比如在欧洲就是‘欧洲长安’。" 在朱华荣看来,能否实现人才本地化,决定了长安汽车未来的成本。与之前长安在海外市场员工 100% 都是中国人不同,如今一个新的变化是海外市场员工 40% 为中国籍,60% 为本地人。
为了加速长安汽车在海外五大区域市场的本地化,朱华荣在内部实施 "5+2" 方案,即派 5 个高管到海外某市场连续工作两个月,让整个集团都对海外具体市场有了具象化的认知和策略。
" 目前第二套方案也出来了,就是要派海外五大区域市场的总代表出去,由他们来把握所在地区的战略、策略、投资的节奏等。" 朱华荣表示。

在朱华荣看来,存量产品全球化的机会在于将其打造为全球经典产品,而不能是国内萎缩的款型," 放逐 " 到海外。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长安汽车出口销量从 2020 年的 8.2 万辆提升至 2024 年 53.6 万辆,同比增长 47.9%,基本完成东南亚、中东非、中南美、独联体、欧洲五大区域总部布局。2025 年海外销量目标为 100 万辆。
不难看出,长安汽车 " 出海 " 是一条渐进式全球化路径。
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再到品牌文化输出,逐步突破技术壁垒与市场偏见,以高性价比、智能化优势重塑 " 中国制造 " 形象。长安汽车的全球化战略以技术为核、本地化为基,通过 " 产品 + 品牌 + 生态 " 的立体布局,也将展现中国车企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型路径。
写在最后:
毫无疑问,长安汽车正在快速进化成 " 新汽车生态孵化器 ",成为新汽车技术的策源地。
未来五年,长安汽车将面向全球推出 50 款全新数智产品,同时将全面迭代三电核心技术,推进固态电池逐步量产,突破高压快充等技术瓶颈等,2025 年年底启动新一代飞行汽车试飞,2026 年实现全场景 L3 级自动驾驶,2028 年实现全场景 L4 级自动驾驶,实现人形机器人生产下线……
所有这些技术新成果和硬实力,都将成为支撑长安汽车从 " 走出去 " 到 " 走上去 " 的战略武器。
正如朱华荣所言:" 当别人还在讨论如何规避贸易壁垒时,我们已开始参与制定新全球化时代的游戏规则。" 在这场百年产业大变局中,长安汽车正以 " 技术主权 " 重塑中国汽车出海新范式。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