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假离婚”后拒绝复婚,女子将丈夫告上法院,法院:法律上不存在“假离婚”

近日,据北京海淀法院消息,李女士与张先生原是夫妻关系。两人生育三个子女。李女士主张,2019年为了孩子上学两人办理了假离婚,并且签署了离婚协议书。双方办理离婚登记后,张先生拒绝复婚。

张女士认为,张先生欺骗其办理了假离婚,故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依法分割双方夫妻共同财产。海淀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离婚协议对双方具有法律效力,李女士主张双方为了孩子上学假离婚缺乏事实依据,判决驳回李女士的全部诉请。李女士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该判决现已生效。

法官说法

1. 何为假离婚?

假离婚是指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意思,但因双方通谋或受对方欺诈而作出解除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这种离婚行为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一旦目的达成,双方通常会按约定复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弄假成真,离婚后置原先的约定于不顾,不愿复婚或者与他人再婚,从而引发纠纷。

2. 假离婚有什么法律后果?

假离婚在法律上并不存在这一概念,只要夫妻双方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或经法院判决准予离婚,在法律层面即认定为真离婚,可能产生一系列法律后果:

一是财产分割问题。一旦离婚,双方依据离婚协议或法院判决对财产进行分割。若之后一方反悔,在不存在法定可撤销情形下,财产分割协议通常难以变更。若“假离婚”后一方拒绝按约定复或婚重新分配财产,另一方权益可能受损。

二是抚养权问题。离婚时确定的子女抚养权归属,后续难以随意变更。若“假离婚”后情况变化,想重新争取抚养权,需满足法定变更条件并通过法定程序。

三是一方再婚风险。“假离婚”期间,从法律角度双方均恢复单身状态,任何一方都有再婚的权利。若一方在“假离婚”后与他人结婚,另一方难以主张其行为违法。此外,假离婚还可能涉及其他法律风险,如恶意逃避夫妻共同债务,骗取贷款、违反政策规定骗取特定权益或者资质等,这些行为一旦被发现,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上面的案例中,李女士与张先生在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后,双方婚姻关系在法律上解除。虽然李女士主张双方是因为孩子入学办理了假离婚,但是就此未提交充分证据,也未提交证据证明张先生签订离婚协议时存在欺诈或者胁迫行为,因此法院对其要求重新分割财产的请求不予支持。

3.司法实践中,常见的假离婚情形有哪些?

从假离婚的目的来看,司法实践中常见的假离婚情形有以下几种:一是逃避债务,如夫妻一方或双方通过假离婚将财产转移给一方,以逃避债务履行。二是规避政策,如为规避购房、拆迁补偿等政策限制,夫妻选择假离婚。三是获取利益,主要表现为通过假离婚获取低保、子女入学等政策优惠。

在此提醒: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离婚,一旦办理了离婚手续,在法律上都视为真离婚,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夫妻双方在考虑离婚时,应慎重对待,避免因为一时冲动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假离婚的行为。

现代快报/现代 综合 北京海淀法院、长沙政法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