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女乘客深夜遭顺风车甩客,平台赔500赔不来安全感
若将顺风车当成职业化运营,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拼单获利,就显然违背了顺风车作为“共享业态”的初心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云南的李女士通过滴滴顺风车出行时,遭遇接单司机擅自更换车辆、取消线上订单的情况。由于李女士不同意线下支付车费,司机竟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将她的行李拿下车后直接开走。事后,李女士向滴滴平台举报投诉,平台方面表示,两辆涉事车辆在平台上已注销,不想因此事和乘客讨价还价,提出补偿500元现金的方案。
↑李女士被司机甩在高速服务区。图据澎湃新闻
李女士表示,她未接受滴滴方面提出的方案,后续可能会委托律师提起诉讼。尽管平台提出了解决方案,但此事还不算完。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顺风车司机更换车辆、中途甩客等行为,不仅打乱了乘客的行程计划,还带来安全隐患。涉事司机蛮横的态度,发送辱骂以及挑衅的信息,更令人担忧。
李女士拨打“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反映,收到的答复是,顺风车是私人小客车合乘,不属于道路运输经营活动,为合乘双方自愿互助民事行为,顺风车的纠纷不适用道路运输法律法规处理。这虽然符合顺风车业态出现的初衷,但其实给进一步落实监管带来了困难。
现实中,并非所有顺风车都是“顺带”载客。一些司机长期提供顺风车服务,尤其是接长途单的顺风车司机,具有专职从业的特征。但将顺风车当成职业化运营,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拼单获利,就显然违背了顺风车作为“共享业态”的初心。
乘客乘坐顺风车时,遭遇中途换车、换司机以及费用纠纷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司机违背了分摊费用的本意。要避免这类矛盾,平台除了加强事后惩处,更要在事前明确顺风车的性质,划清边界。
据报道,目前多地明确限制单日合乘出行服务次数,但对于专跑长途的职业化司机而言,这一规定约束有限——即便接单次数少,只要里程长,仍可将顺风车做成“生意”。因此,平台在严格限制接单数的同时,还应对接单里程和时间作出更具体的规定,将以顺风车之名行网约车之实的从业者清理出去。
从更深层次追究,部分顺风车为什么想“网约车化”?表面上看,顺风车的计费比网约车要低,但如果正规网约车的竞争激烈,从最终收入看未必更高;另一方面,部分乘客倾向低价出行,为“网约车化”的顺风车创造了市场。这样对司机来说,其行为游走在法律边缘,也缺乏一定保障;对乘客来说,虽为省钱选择顺风车,但在顺风车司机竭力压低成本的情况下,自己的正当权益乃至安全或会受到影响。
对此,平台应进一步拉大网约车与顺风车的区分度,不妨在定价机制上从源头杜绝顺风车司机职业化运营倾向。而对于中途加价或变相加价、甩客等明显违反平台规则的现象,平台及有关部门应有更严格的惩治方案,严厉打击侵害乘客合法权益的行为,让违背顺风车“自愿互助”原则的司机得到应有惩戒。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南木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