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丨特殊的家人④:见证大爱,洛阳红牡丹绽放青岛西海岸
最近,半岛全媒体持续推出的“特殊的家人”系列报道,在多个平台引起强烈共鸣。而随着采访不断深入,记者也听到了更多的暖心故事。4月19日,杨晓辉的妻子陈美英告诉记者,18年前,她从老家河南洛阳带回两株牡丹,赠给曾帮助过自己的市民薛先生。令她没想到的是,从最初水土不服到艰难适应,如今已是年年繁花满枝。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两株名为“洛阳红”的牡丹不仅承载着千年古都的气韵,更见证了一段跨越伤痛、双向奔赴的人间真情。
爱心缘起:一张照片牵出十八载深情
“俺娘院里的牡丹花又开啦!”日前,在“因为爱,所以爱”微信群中,市民薛先生刚刚分享了一组牡丹盛开的照片,立即引来众人点赞。记者采访了解到,两株名为“洛阳红”的牡丹在西海岸新区一处小院里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跨越千里的牡丹背后,更是承载着一段延续18年的感人故事。作为1000 多种牡丹中唯一以“洛阳”命名的品种,这些牡丹不仅承载着千年古都的韵味,更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里那段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据了解,薛先生曾在开发区电视台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当年,了解到范庆芳、李萍两位老人救助小杨帆的爱心故事后,他第一时间介入报道,并持续关注着事情的进展,为救治小杨帆打开了社会援助的通道。当小杨帆病危,半岛都市报联合开发区电视台发起了“再助小杨帆”大型募捐活动,引来众多市民献出爱心。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陈美英一家始终铭记于心。
时光回溯到2007年,小杨帆不幸因病离世后,陈美英回到洛阳散心。在邙山,她偶然发现了两株野生牡丹苗,第一时间便想到要带回青岛,送给那些曾给予自己一家温暖与帮助的好心人。为确保牡丹苗成活,她小心翼翼地连土带根挖出,专程带回青岛。
“当时,我就想把这些象征坚韧的牡丹带回来,送给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恩人们。”陈美英回忆道。为了确保牡丹成活,她细心地保留了根部的原土,考虑到种植牡丹需要具备院落空间,她将这两株饱含心意的牡丹苗送给了薛先生一家。
双向奔赴:爱心浇灌中牡丹年年盛放
薛先生介绍,移植到青岛的牡丹苗,起初因水土不服,连续几年未曾开花。但他和母亲并未放弃,一直在精心照料、耐心等待。直到几年后,这两株牡丹不仅顽强存活下来,还奇迹般地绽放。“从最初的两株幼苗,如今已繁衍成三簇茁壮的花株,每年春季都开得格外绚烂。”薛先生说。
薛先生向记者回忆,当年,杨晓辉夫妇经营的气蹦床因大风意外伤人,范庆芳、李萍等人不幸受伤。然而,当得知杨家女儿小杨帆身患白血病后,这些伤者不仅放弃索赔,还主动捐款,青岛开发区老年大学的师生们也争相伸出援手。“这些感人的画面,我至今难以忘记。”薛先生说,虽然早已离开媒体行业,但他至今仍珍藏着当年采访拍摄的全部资料。
在薛先生看来,来自洛阳的“焦骨牡丹”,跨越千里在青岛西海岸扎根18载。从最初水土不服的艰难适应,再到如今繁花满枝的盛放,这两株名为“洛阳红”的牡丹不仅承载着千年古都的气韵,更见证了一段跨越伤痛、双向奔赴的人间真情。
“当年因意外结缘的陌生人,用放弃索赔、倾力相助的善举温暖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而受助者将象征坚韧的洛阳牡丹赠予恩人,让这份情谊在十八年的守候与绽放中历久弥新,千年古都与海滨城市因牡丹结缘。”一位市民感叹道。
牡丹为媒:千年古都与海滨城市结缘
据了解,“洛阳红”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洛阳上千种牡丹中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品种。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红牡丹背后还流传着一段动人传说。
相传武则天曾在雪夜下令百花齐放,唯有牡丹坚守气节抗旨不发,因此被贬至邙山。即便遭受火烧,牡丹依然顽强重生,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因而被赞誉为 “焦骨牡丹”。这段传说,恰似陈美英一家在困境中坚守,又在众人关爱下重获希望的真实写照。正如陈美英所说:“洛阳牡丹在异乡开得如此繁茂,正象征着爱心在这片土地上的延续。”
18年来,这株牡丹成为连接众人的重要纽带。薛先生介绍,每年花开时节,他都会及时拍照分享,陈美英夫妇也始终与当年的恩人们保持联系。“洛阳红在青岛被爱孕育,也将这份爱不断延续,每当看到牡丹盛开,就想起那些温暖我们的人,洛阳红在青岛被爱孕育,也将这份爱不断延续。”陈美英动情地说,“十八年来,这份情谊早已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青岛这座城市里最温暖的记忆,这株牡丹不仅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更见证着青岛这座城市的温情。”
如今,这株跨越山河的“洛阳红”已在青岛西海岸深深扎根,年复一年地用绚烂的花朵诉说着这段关于坚守、感恩与传承的动人故事,也连接着河南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和山东青岛海滨城市的缘分。正如李萍所言:“人爱花,花也爱人。十几年的养育之恩,回报以满园春色。”
陈美英说,李萍阿姨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的人,她在家里的阳台上种着许多花花草草。“李阿姨也很喜欢牡丹,但因为家里养不了,我就送了一幅牡丹图给她。”陈美英还向记者表示,眼下,在她的老家河南洛阳,牡丹花开正盛,“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带着李阿姨去洛阳看牡丹。”她说。
讲述:最难日子一起走过她们至今情同姐妹
雪中送炭,最暖人心。当年温暖小杨帆一家的好心人,有很多,其中康展嘉就是令陈美英印象深刻的一个。时隔20年,她们依然情同姐妹。
“20年前我们俩就认识了。她是一名短道速滑退役运动员,当时刚到青岛创业。当时,孩子已经查出病来了,她对我很照顾。发生气蹦床伤人事件后,我们的联系也没断过,后来她在开发区伟业花园创办了轮滑培训机构,后来又开了公司。孩子生病期间,展嘉对我们很关心,会时不时地过来看我们,给孩子买一些东西。我也经常带孩子找她,那时候,她给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去年一起吃饭时,她还在工作方面给我出谋划策,帮我寻找一个明确的方向。”陈美英说。
4月22日,记者联系到正在外地出差的康展嘉。“那一年我来这边创业。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英子姐。我不是当地人,来青岛后对环境不了解,英子姐也刚从洛阳过来,这就是缘分。”康展嘉介绍,“当时我的事业面对很多挑战,英子姐的孩子确诊白血病,这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当时,我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帮她采购,包括去北京批发衣服。为了省钱,我不舍得发货,都是自己用大包装着,坐火车扛回来的。她拿到货后,就到周边的市场摆地摊,这样能多挣一些钱,缓解经济压力。”康展嘉说,她不仅陪着陈美英到开发区马濠公园附近摆摊,也会拿出一些钱来帮衬一下英子姐。“当时我也没有多少钱,主要是陪伴,帮着看看孩子,陪着孩子去医院,帮着一起摆摊收衣服。对我来讲,就是在她最艰难的日子,我陪她走过了,我们的友谊是一辈子的。”康展嘉说。
自认识陈美英至今,康展嘉看到了他们一家一路走来的艰辛,也一直被这对有爱心的夫妻感动着。“我觉着英子姐本身就是一个待人真诚、积极面对人生的人。当年,孩子的事不论发生在谁的身上,都是挺难的,但是她愿意接受你的爱,也愿意把爱奉献出来。在与她接触期间,我始终能感受到她的一些正能量和关怀。”康展嘉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郑成海 王洪智)